【精选】【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五首》课文分析.pdfVIP

【精选】【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五首》课文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选】【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五首》课文分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分析-30 诗五首 诗五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由于他“不顾细行”,而 不是由于他犯了什么大错误。王昌龄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无辜,在其《芙蓉楼送 辛渐》一诗中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 片冰心在玉壶。”诗中的最后两句,用的是鲍照在《白头吟》中的“清如白玉冰” 的比喻,表明了自己清白无辜的心境,说明自己对得起亲朋好友。得到王昌龄被 贬谪的消息后,正在江南漫游的李白写了这首诗,远道相寄,表达自己的关切和 同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写时令。写景则专取杨 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 既合事理,又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谪一事的悲哀和同情。于 是第二句便直书原因——“闻道龙标过五溪”。五溪,即雄溪、樠溪、酉溪、沅 溪和辰溪,均在湖南境内。这两句虽然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夜郎,不是指贵州省桐梓县的 古夜郎国,而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一去久别,论朋友情意本当相送,奈相 隔千山万水,无以为力,只好相托与高悬穹宇的明月伴送,一直送你到被贬谪之 地。这两句是抒情,写得深切而动人心脾。这种托月相送的意境,此前已有运用。 如曹植的《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如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 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此处相望不相闻,愿 逐月华流照君。”这些意境,都是寄情与明月,托明月以达情。比较而言,李白 的意境更有动感,一时间分不出谁是李白谁是明月,明月已成李白的化身,一直 在形影相随地送老朋友流徙于贬谪地。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 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登飞来峰 这首诗作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时当王安石 29 岁。三年前,即仁宗庆 历七年(1047),他被调充鄞县(今属浙江)知县。到任后即下乡巡视,发现渠川浅 塞,“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上杜学士言开河书》)于是组织农民浚治渠 1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分析-30 诗五首 川,兴办水利。他的这种作为,自然得到百姓的好评。据邵伯温所著《邵氏闻见 录》卷十一载,王安石在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 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 这些举措,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至皇祐三年(1051)改派为舒州(今安徽安 庆)通判,才离开鄞县。可见,这首诗是王安石在鄞县任上所作。这是他出仕以 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这种踌躇满志的情怀,也充溢在这首诗的字里 行间。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据传说,这座山是从天上飞来的,自 然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山的高耸自不必说,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 “千寻”。这里极写登临之处的高耸,为下句伏笔。不仅山高,而且时值破晓, 雄鸡高唱,红日喷薄,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又为下句蓄势。这两句表面上看是 写景,实际上是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 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 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 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 得到的历史经验。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大事业的心胸。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 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诗 是带有自警、自策的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住保守势 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这首诗,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怀;前者为后者铺垫,后者为前者 升华。这是将写景与抒怀紧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azhiq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