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廉洁修身的传承与借鉴定稿.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廉洁修身的传承与借鉴定稿

第三章 廉洁修身的传承与借鉴 自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腐败与反腐败就形影相随、相伴而行。尤其是当今世界,腐败凸显为一个全球性的现实问题,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健全发展的一大陷阱。因此,向腐败宣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紧迫任务。近些年来,中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的腐败现象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反腐倡廉工作任重道远。传承我国廉洁修身的优秀文化,借鉴国外反腐倡廉的成功经验,既是我国面向世界、快速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当代大学生廉洁修身、完善自我的必要环节。 一、我国廉洁修身的历史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朝代更迭,史事纷繁,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下所形成的廉洁修身思想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可贵的精神遗产。 1.奴隶社会廉洁修身的开启 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几个阶段,是中国廉洁修身思想的萌芽和开启的时期。 第一,商周时期廉洁修身的开启。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原始社会晚期中国就出现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平等互助、讲信修睦”等廉洁修身思想的萌芽。到了奴隶制时代,廉洁修身思想正式开启。 商代廉洁修身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用德。商朝统治者从维护统治地位出发,在其内部逐渐产生了一些重民、用德的廉洁修身思想。如商朝的第一任国王汤要求方国诸侯“毋不有功于民,勤于迺(nǎi,同“乃”)事。”既要为民建功,在自己的职位上勤勉做事。商朝后期,政治腐败,至殷纣王统治时,他荒淫残暴,信任奸佞,排斥残害忠良,穷兵黩武,走上衰亡的道路。 西周廉洁修身思想主要表现为廉洁勤政、修德保民。周人之所以强调“廉”,是“监于殷丧大否”的历史总结。他们认为,殷纣之所以国灭身亡,在于“败乱厥德”。因此,要认真吸取其历史教训。据史书《周礼·天官·小宰》记载,对群吏“廉”的考察有六个标准:一曰“廉善”,即善于行事,能获得众多百姓的好评;二曰“廉能”,即能较好地贯彻法令;三曰“廉敬”,即不懈于位,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四曰“廉正”,即刚正不阿,品行方正;五曰“廉法”,即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六曰“廉辨”,即明辨是非,头脑清醒。西周在选拔官吏时,特别强调道德品行,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综上可以看作是周人对官吏的道德、品质、能力的综合要求,能做到这些就是清官廉吏了。 在西周,周文王的品德成为典型和表率,周公称颂文王的品德是:亲自劳作,善良仁慈,和蔼恭谨。爱护小民,惠善鳏寡。自朝至夕,“不遑(huáng)暇食”(没有闲暇时间从容地吃饭),不耽游猎,只受庶邦正常贡献,以此“咸和万民”,而受天之命,“享国五十年”。(参见《尚书·无逸》原文) 第二,春秋战国时期廉洁修身的发展。 春秋时期,私有经济的膨胀,必然形成利欲与道德的尖锐冲突,用晏婴的话说,就叫做“蕴(yùn,积聚,蓄藏)利生孽(niè,妖孽,灾害)”。由此,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及诸子百家也都在廉洁修身方面做出了积极地探索。产生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丰富的诸子伦理思想使得中国廉洁修身思想迅速兴起和发展。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其中就包含了廉洁修身的内容。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这句话一方面是讲为政者在政绩上不要图快,要脚踏实地的工作;另一方面是讲为政者要廉洁,不要贪图小利。如果见了小利就起贪心,“则大事不成”。为成大事,必须修身。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孔子认为,廉洁修身的目的不仅在于自身,更重要的是要以自身的德行去教化他人,使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儒家学派另一代表人物荀子指出“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治者待之以刑。”强调实施兼有法律手段的礼治。荀子还专门著《修身》篇,阐明“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彊学而求” 等修身的主张。这些思想颇具新意,予人启发。在廉洁修身方面,孟子曰:“廉,人之高行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他还提出了“仁政”、“民贵君轻”的学说,劝告统治者要重视和爱护人民。 有一次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邹国的官吏死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去救护的。邹穆公对此很生气,问孟子说:“他们瞪着两眼看着长官被杀却不去营救,实在可恨。”孟子回答:“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这样的人有千把了;而您的谷仓中堆满了粮食,库房里装满了财宝。这就是在上位的人不关心百姓,并且还残害他们。您怎样对待百姓,百姓就将怎样回报您。所以.您还是不要责怪百姓吧!您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自然就会爱护他们的上级官员,情愿为他们的长官牺牲了。”显然,孟子的“仁政”学说中,包含了廉洁修身的内容。(参见《孟子·梁惠王下·出尔反尔》原文)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