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石志群).ppt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石志群).ppt

  1.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石志群)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石志群  例1(必修2P38第11题)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M、N分别是AB、PC的中点,若ABCD是平行四边形,求证:MN∥平面PAD。 (学生课前已做。)  师:你怎么想的?  生:找线线平行。  学生板演。 点评,并将书写不全的进行补充、修改。 P A B C D N M  教师在完成解题过程后问:关键是在平面PAD中找到与MN平行的直线。这条直线是通过面面相交得到的。(强调线用面面相交得到)。  师:是否还有其他的线?也就是其他的过MN且与平面PAD相交的平面所得交线?  提问时学生用的是转化为面面平行的方法。教师让学生叙述了其方法,并板演。再问上面的问题。最后有学生想到:连CM并延长交DA的延长线与E点,连接PE,则可证明:MN∥PE。……  当然还有其他作交线的方法。 例2 在正方体AC1中,P,Q分别是棱A1B1和BC上的动点(不与端点重合),点M是AB1的中点,点N是PQ的中点,点G是BB1的中点。求证:平面GMN∥平面ABCD。 D A B C D1 B1 C1 A1 M G P Q N 迁移练习 1.两个平面?∥?,直线a?平面?,下列命题:  ①?与?内的所有直线平行;②?与?内的无数直线平行;③?与?内的任何一直线都不垂直;④?与?无公共点。其中正确命题是       。 2.过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任意两条棱的中点作直线,其中与平面DBB1D1平面的直线共有     条。 3.如图,ABCD与ABEF是两个全等矩形,且不在同一平面内,点P、Q分别是对角线AE、BD上的点,当P,Q满足什么条件时,PQ∥平面CBE?说明理由。 A B C D E F P Q 对问题的分析必须突出:是怎样想到的,要揭示基本思维规范与原则、思维策略、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只会机械模仿。否则,我们就不仅落后于南通,而且与苏南的差距也会加大。 当然,各部分的基本题型还是要训练到位的,但对其形成过程、灵活运用等方面很值得优化。 讲评课 微观设计 一是选题; 关键。 二是分析题目; 考查内容、设计背景、思路与方法。 三是教学过程设计。 怎么教? 一是选题 根据本节课的目标定位: 知识; 方法(技能); 思想(策略); 学生。 ——题型 二是分析题目: 考查内容、设计背景、思路与方法、学生情况。 原题: 已知实数p,q,r满足p+q+r=1,p2+q2+r2=1, (1)求r的取值范围; (2)若pr,qr,求r的取值范围。 例:2011年第20题: 设M为部分整数组成的集合,数列{an}的首项a1=1,前n项和为Sn.已知对任意的整数k?M,当整数nk时,Sn+k+Sn-k=2(Sn+Sk)都成立。 (1)设M={1},a2=2,求a5的值; (2)设M={3,4},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背景题: an+1=an+d ; 变形: Sn+1-Sn=Sn-Sn-1+d 变式(都变成和之间的关系,增加隐蔽性): Sn+1+Sn-1=2(Sn+S1), 一般化: Sn+k+Sn-k=2(Sn+Sk) 包装:用符号语言表述。 教学过程(思维过程): an+1=an+d ; Sn+1-Sn=Sn-Sn-1+d Sn+1+Sn-1=2(Sn+S1), Sn+k+Sn-k=2(Sn+Sk) 符号语言表述。 学生情况: 能不能讲? 必须讲时,应该怎样讲? 泰州中学黄教师案例(苏大二轮函数一题)。 三是过程设计 设计原则: 要讲透、讲到位 不要陷于技巧,在是自然的思维过程,且是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如 (a0,a?1)在R上单调递增,求a的取值范围 揭示多个问题的共同点。 例:已知sin(x-?/6)=1/3,求cosx。 学生的习惯思路; 教师的技巧解法; 内在的思维过程:原始题:已知sin?=1/3,求cos(?/3+?). 更一般化的问题。 从基本题中挖掘思想,进行拓展 对关于x的方程ax=0的解的讨论,中等学生不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