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尊师”断想……
伟大的中华民族及其炎黄子孙,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因此,对老师养生祭死、问病解难,为老师祝寿贺节、邀功免过、正名雪冤、继志竟业以及向老师谢恩请罪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尊师事例不胜枚举。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尊师,仍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社会与人生的双重课题,而且从多方面反映出了它的严峻之点。
一、表现在历史与现实之中出现的一种发人深思的现象里
《学记》说过,“教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意思是说:教师是一种可以从他学习统治权术的人,他可使人成就帝王之业。然而,“君”却并非人人尊师。历代帝王,除汉明帝和周武帝为数不多的几个之外,大都因地位的改变而唯我独尊,这“美德”也就随之不复存在。有的甚至先亲敬而后疏仇,明太祖朱元璋便是典型之一。
朱元璋虽然起自草莽,却深谙打天下靠武将、坐天下用文臣的奥秘。所以,他早在戎马沙场之际,便积极延揽名士、网罗文人。宋濂,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人的关系十分亲密。朱元璋不仅称赞宋濂“满腹诗书宇宙中”,而且推崇他论道经邦的非凡才能。朱元璋称帝以后,曾被他推崇有加的宋濂又成了他儿子朱标的老师,而且辅导太子长达十余年。可是,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冬,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发、宋濂的长孙宋慎被打成胡党后,年届古稀且已告老还乡、闭门谢客的宋濂,亦无辜惨遭株连,被朱元璋治以死罪。虽经马皇后出面营救而得免杀头之祸,但仍因七十一岁高龄被发配茂州(今四川茂县)而病死于流放途中……
今如教师成名,即使是特级教师,那被尊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十分有限的。若不因教师而名,诸如歌星、影星及著名相声、评书演员之类,则广度和深度远非名教师所能比拟。倘谓他们的说、唱及表演为艺术,则教学也是艺术而并非其它。如果教师因另有所长而名,那么,其“师”也就会被人们抛进另册里去。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那“家”无论如何总比“师”辉煌、光彩得多。以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上海立达中学为例,其时,朱光潜、丰子恺、夏丐尊、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和朱自清等,便都是这所学校的名师。由于他们兼属文化名人,所以大都尊其为作家、评论家和艺术家而不尊其为师。唯有著名学者余冠英不忘所自。有一次,他在大学的讲坛上,满怀激情地说道:“我的恩师朱自清老师就像屈原一样,道德文章都是第一流的。如果没有朱自清先生对我的教育培养,我是不会有今天的成就的……”凡此种种,虽然与教师默默无闻的职业不无关系,但这决不是唯一或重要的个中缘由。
二、表现在家长与学校之间形成的一对日趋尖锐的矛盾中
有道是“爱子重先生”,然而谈何容易!随着“小皇帝”效应及其忧虑的加深,“爱”与“重”的矛盾也日趋尖锐。虽然家长们大多尊师重教,但有的却“爱子”是真,“重先生”则未必。有时,甚至将两者尖锐地对立起来,为子责师,言其南辕而行其北辙。这比起明代的马皇后,至少“倒退”了六百年。
据《明史?马后遗传》记载,李希贤为诸王课教经训时,用笔管击伤了诸王的头额。明太祖朱元璋便大怒,并且准备加罪于李老先生。为此,马皇后一得知音讯便劝解太祖并且以事喻理说:“譬如使人制锦,只可任其剪裁,不应为子责师。”意思是说:为子女择师而从其教,如同给料子请人制作衣裳一般,应该放心大胆地让他去剪裁。因此,千万别护着子女而去责备老师。朱元璋听她言之有理,也就息怒无事了。在此,我们不妨援事而一笔议论开去:虽然家长们不应“为子责师”,但教师则不能不因打伤学生而认真地反省、自责一番,万万不可因有的国家至今还以法律来保护教师对学生的打骂权而护其短。著名作家魏巍说得好,“对某一些老师说,打骂体罚之类,当然带有盲目性,但从总的来看,确实属于封建意识的残余,需要坚决肃清之。”
今天,这个比喻还有它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因为体制上的“应试教育”、思想里的享乐渴望和家庭中的溺爱温床构成了当今教育的三座大山。想要搬走其中的任何一座,都需要包括家长在内的千军万马的共同奋斗。
三、表现在学生,乃至家长和全社会对教师的理解上脱离实际的“空白”里
这个“空白”要求“为人师表”的教师,不容有丝毫的失误。殊不知这既在实践中无法做到,更在理论上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
诚然,正如著名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所说,“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的最活生生的榜样。”但这只是对教师的一种理论指向和实践规范。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孟伟哉先生说得好。他说:“我没有上过中学,我忘不了在初小、高小和大学(包括军队学校)教过我的每一位老师。他们不少人批评过我,有人责骂过我,有人打过我的手板,我统统都不见怪,都感谢,都怀念。我不能要求我的老师们都是圣人,更何况我自己曾是一个顽童呢!”
应该说,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