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珊大叔”朱之文成功就像种田,种瓜可得瓜
1976年春天,山东单县郭村镇朱楼村的乡下,金黄色的油菜花开遍了山野,绿油油的麦子长到了半人高。风吹麦浪,田间小路上出现一群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上学的孩子,他们用稚嫩的童声大合唱“小呀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在风中飘荡。
歌声吸引了在田里和母亲一起拔草的6岁小男孩朱之文。他直起身,还没麦子高,额头上的汗珠混着泥土,往下流淌,他寻着歌声的方向,满眼羡慕地望着他们,什么时候自己会成为一个背着书包会唱歌的“小二郎”呢?半晌,他回过头,小声地说:“娘,我也想上学。”朱之文的母亲望了望儿子,面露难色,家里6个孩子,之文最小,肚子都吃不饱,哪还有钱上学,但孩子想上学毕竟不是坏事,就哄他说:“你还小,过两年再说。”朱之文听了,小嘴一咧开心地笑了,然后跟着远去的歌声轻轻地哼起“小呀小二郎”,唱着唱着,朱之文觉得干活就不累了,还干得更有劲了。母亲望着儿子埋在田里的幼小身体,心里酸酸的又甜甜的。
两年后,8岁的朱之文真的背起书包上起了学堂,开始学123,aoe。但一学年下来,就是上不到音乐课。朱之文有些沮丧,什么时候才跟老师正式学歌呢。
乡下学校所谓的音乐课,就是那些会唱歌的语文数学老师偶尔来代一代,一般老师会唱什么就教学生什么,有些年级开,有些年级不开。上二年级时,朱之文终于盼来了自己的音乐课。
老师教的是一首红歌《大海航行靠舵手》,他一边有力地打着拍子,一边大声地教大家唱:“雨露滋润禾苗壮……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秧……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乡下刚学唱歌的孩子,大多害羞,声音小得像蚊子,女生们更是不好意思捂着嘴偷笑。惟有朱之文,声音一出,引起同学哄堂大笑。沉浸在歌唱中的朱之文憨憨一笑,心想,这首歌好唱又好懂,有雨露有禾苗,有鱼有水,有花有秧,都在唱自己天天在身边能看到的东西,大家为什么笑呢。
这时,老师停下来,严肃地说:“你们不要笑,要向朱之文学习,他唱得最认真,最响亮,最准确。”同学们不笑了,受到表扬后的朱之文,唱得更有劲了。唱着唱着,他觉得自己身上的每个毛孔都打开了,身上好像长了翅膀,自己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唱到高潮处,朱之文闭上眼睛,慢慢享受这种高飞的感觉。几节课下来,朱之文的唱歌状态和唱歌水平已经跟老师差不多了。
此后,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一看到开阔的田野、河边的牛羊、路边的花草,朱之文的嗓子眼儿就痒痒,忍不住高歌起“舵手”来,同伴们羡慕地跟在他后面断断续续地唱,把他当成了他们唱歌的“舵手”。朱之文心里美极了,现在自己是真正的背着书包会唱歌的“小二郧”了。
然而就在朱之文美美地做着“读书郎”时,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经济更加窘迫,他不得不辍学在家。
虽然不能在学校跟老师学唱歌了,但只要一听到歌声,朱之文立马像着了魔似的。一天,朱之文一边在院子里劈柴,一边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这时,邻居正在播放评书的收音机里传来了咿咿呀呀的唱歌声,朱之文竖起耳朵,这评说里还穿插歌曲呢,他放下柴,蹲在墙根下,静静地听,然后小声地学起来。评书播了半年,朱之文学了半年。
就这样,只要有机会,朱之文就会学着唱几句,他慢慢爱上了唱歌。几年过去了,朱之文惟一能完整地把一首歌唱下来的还是那首“舵手”,正是它,像一个引子一样,把朱之文唱歌的种子种在了心田,然后慢慢发芽。
为了生活,朱之文17岁就到北京一家工地上做泥水工。累的时候,朱之文就打起嗓子唱歌。叮叮当当的工地上,有了悦耳的背景音乐,工人们干起活来也觉得带劲,就笑着说,朱之文的歌声比吸根烟喝瓶啤酒还解乏。
朱之文没想过,自己的歌声有天会跑到工地旁边的公园里。一天早上7点多,朱之文正在工地上一边唱一边和水泥。这时,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颤巍巍地朝他走来,当她看到朱之文穿着一件已经掉了色的军上衣,挽起的裤脚和一双露脚趾的解放鞋时,她满脸疑惑地问:“你就是每天唱歌的那位小伙子?”朱之文停了声,以为自己的嗓门大,打扰了居住在工地附近的居民休息,现在人家有意见,找上门来了,他脸红地说:“对不起,是我唱的。”老人一听这浓重的山东方言,又不相信地问:“真的是你唱的?”朱之文更不好意思了,他低下头,坦白说:“是我唱的,老人家。对不起,打扰你休息了,以后我不唱了。”老人家一听这话,急了:“唱!千万别不唱,要唱j”朱之文傻了眼。老人笑着说:“我就是喜欢听你唱歌,才来找你的。”
原来,老人姓王,就住在这附近,经常在工地旁的公园里锻炼身体。她特别喜欢唱歌,对音乐也略通一二,是个老乐迷。两人就这样成了忘年交。王奶奶没儿没女,一个人居住,一到周末,她就邀朱之文到她家去玩。朱之文到了王奶奶家后,先是给王奶奶打扫好卫生,提好水,然后就跟王奶奶交流怎样唱歌。狭小的房间里传未了一老一少的歌声。
六月的一个周末,朱之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