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直管内弹状流向搅混流转变界限的判定-期刊.pdfVIP

竖直管内弹状流向搅混流转变界限的判定-期刊.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竖直管内弹状流向搅混流转变界限的判定 竖直管内弹状流向搅混流转变界限的判定 曹夏听阎昌琪孙立成孙中宁黄渭堂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核能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本文对两种不同管径的竖直管内弹状流向搅混流转变界限的判定进行了实验研究。实 验发现,在弹状流向搅混流转变的过程中,管内压力会随气体流量的增加出现先降低后上升的 非单调性变化。通过对管内压力和摩阻变化的理论分析,并在可视化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压力 变化曲线的转折点即为搅混流产生的起始点。然后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两种不同管径下的搅混 流转变界限。 关键词:竖直管弹状流搅混流起始点 1 前言 后,和水充分混合并同向通过试验段,试验段出 两相流流型的研究对于确定换热设备的传热 口通大气,水流入水箱后进行再循环使用。 性能,计算流动阻力都有重要的意义。搅混流是 试验段为有机玻璃管。两根实验管内径分别 竖直或倾斜管内向上同向通过气液两相时所形成 为15mm和25mm,管长6m,其中压差测量段长 的典型流型,它主要分布在弹状流向环状流转变 2m,空气.水的混合段长lm。实验中,试验段内 的区域内。由于这种流型具有震荡性,液相在通 的压力和压差输出信号通过IMP分布式数据采 道中交替上下运动,类似于煮沸的乳液,又被称 集板输入计算机,并采用专用的软件对动态数据 为乳沫状流【l】。另外,这种流型中间有连续的气 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计算。 核,有着环状流的特征故又有准环状流之称。不 同的名称说明了这种流型特征的复杂性,因此各 国学者在对搅混流的产生以及转变机理进行研究 时,提出的模型各不相同。最具有代表性的有: 入口效应机理(DuklerTaitell986)【2】、淹没机 l 池 理(McQu.1IanWhaIlcy985)队尾流作用机理 (Mishima&Ishii1984)【4】和气泡聚合机理(Brauner Bamea 1986)嘲。有统计表明l叫,用淹没机理进 机 行预测其准确率仅有36%,而其它几个机理的准 确率更低,也就是说上述模型并没有真正揭示出 搅混流的转变规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如 浮子流量计 何在实验中准确确定搅混流的转变界限。为此, 图l实验装置流程图 本文在可视化观察的基础上,对管内压力和摩阻 FIOw 0f Fig.1 DiagramExperimentalAppa咖s 特性进行定性分析,提出一种简单有效的确定搅 混流转变界限的方法,为进一步开展机理研究做 该实验是在常温下进行的,气相体积流量变 好铺垫。 化范围是0.16—25m3/h:液相体积流量变化范围为 0.10m‰。 2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实验中采用了固定液体体积流量,以O.04 图l所示为实验装置流程图.该实验装置由 m3m为一步长,从小到大逐渐增大气体体积流量 试验段,空气回路和水循环回路三部分组成。水 的方法。一组实验后,改变液体体积流量进行下 由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