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互动中的华裔美国诗歌创新.docVIP

跨文化互动中的华裔美国诗歌创新.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跨文化互动中的华裔美国诗歌创新   摘要:北美丰富的亚裔诗歌作品一方面为我们理解散居在海外的亚裔人士的生活和经历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为我们审视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华裔美国诗人李立阳的作品在美国获得多个文学奖项,他的诗作内容丰富,写作手法细腻。作为跨文化跨国境的写作形式,他的诗歌体现了侨民在异国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部分评论家将他的作品进行民族中心主义来解读,仅重视李立阳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这既违背了诗人创作的本意,也使其诗文的解读狭隘化。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诗人在对“中国式的”吃和吃食的描写中,将多种文化传统进行汇合并重新定位,使种族印记无形化,从而实现了对华美诗文文体模式的不断创新。   关键词:华裔美国诗歌;李立阳;吃;吃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1)04-0143-06      北美的亚裔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华裔美国诗歌是对华裔美国历史与社会现实生活跨文化审视的艺术结晶。“它艺术地记录了早期移民在异域的屈辱、酸楚、辛劳、苦难、向往,也再现了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对祖辈移民记忆进行诗性重构的历史画面。”美国当代多文化的氛围和语境为华裔美国诗人提供了珍贵的创作条件;而华裔美国诗人利用英文为载体,将美国的文化传统与中国情结融合,在跨文化的互动中创新诗歌创作,摆脱被歧视、被忽视的境况,逐步上升到被注意和受重视的地位。   华裔美国诗人李立阳(Li-Young Lee),袁世凯的曾外孙,其作品包含着对离别和流亡生活的回忆,多角度地揭示了华裔在所在国艰巨的生活历程,也揭示了少数族裔处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复杂心态。李立阳的诗集获得了多种奖项,其作品入选两部大型主流文选《美国文学诺顿选集》和《希思美国文学选集》,其地位也在美国文坛蒸蒸日上。他诗中自传式的篇章既是其写作的策略,也是他作为一个美国侨民和诗人,对自我的重新定义,对华裔美国诗文的不断创新。在跨文化互动中,李立阳的诗体现了他在更广阔的跨文化背景下对其身份、民族、家族、地域、记忆的更多的设想和解析。      一、“中国式吃”描写对华裔美国诗歌表达手法的创新      李立阳的大学老师,美国著名诗人斯特恩在为李的第一部诗集《玫瑰》(1986)作序时称:李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对于一些中国想法或中国回忆的追寻,而且李作为一个诗人,拥有一个伟大的父亲和继承着渊远的文化是非常幸运的。斯特恩将李立阳诗作的成功归结为中国传统的作用。更有一些评论家将李诗作为民族中心主义来解读。然而这种解读不仅有误导的倾向,同时也掩盖了李将丰富的跨文化资源融入诗文中进行再创造的意图。“一个重要的转变已经出现在亚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即对于“频繁的跨国界、跨文化互动的回应,这从追求‘引起美国的注意’到华美之间建立桥梁的转变”。因此,对于像李立阳这样的亚裔美国作家进行民族中心主义解读,仅仅重视诗人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是不妥当的,也是狭隘的。若不能超越李的民族背景来欣赏分析其诗作,而唯独从民族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其文本和修辞,最终难免造成民族主义误读。   从汉斯一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意义上来说,必须通过李立阳诗句的“视域”来读其诗作,伽达默尔认为,视域的范围不是固定的,封闭的视域会禁锢文化。他主张:“人类生活的历史活动所构成事实从来不会局限于任意观点,因此永远不会有真正封闭的视域,更确切的说,视域是随我们运动而生,随我们运动而变。”因此我们的传统并不是彻底的传承,也不一定要在民族血统中传承,而是一种运动变化的过程,它是随人类生活和人类意识的改变而改变的。亚关文学评论家周晓静指出:“一个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东西是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流传下去,也没有必要完全从祖先那继承,更多的,是这些东西总在人类生活和观念的转变中不断被更新和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李立阳作为完完全全的中国人来追溯他的传统,是不能充分理解并赏析他的诗歌的。   事实上,李立阳一生下来就与祖先的文化有一定的隔阂。他出生在雅加达,而后随家人漂泊多个国家最后定居美国,所生活的环境并不是类似唐人街的社区,也不是亚裔美国人居住的生活区,而是白人居多的教会区;然而,正是这种处于流放的状态,恰恰成为他强烈情感与想象力的巨大源泉。   诗人独特的家庭背景养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情感。李立阳母亲的曾祖父是袁世凯,再加上李立阳父亲的非凡经历,共同铸就了诗人负责的心态和诗作的独特性。他以抒情的笔调,把亲人之间的关爱,把家庭的温暖与历史、以及对故国故乡的思念和现实联系起来,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他的大部分诗作中,李立阳应用并发展了一种写作技巧,以中心形象作为诗文的主体。围绕一个主体,将大量的思考、叙述和描写综合起米,使诗中不连贯的事件有了连贯性,诗节问的承接传递自然而流畅,恰如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