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主体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上).docVIP

读者主体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者主体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上)   作者简介:孙绍振,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委员会主席。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主编教育部实验初中语文教材,出版《名作细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等。      造成文本阅读的无效和低效,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陈腐的机械唯物论和狭隘社会功利论;第二,是后现代教育理论中离开文本主体的绝对的读者主体论。这种理论把读者主体推向极端,放纵自发性所谓“多元解读”。其实,读者主体的心理图式的局限对文本的“同化”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受到文本主体制导的。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并不如西方后现代哲学所说那样是无深度的,无本质的,而是有其稳定的立体层次结构的。要洞察文本,与文本作深度对话,必须不断对自发主体心理图式进行专业积累,从而作以更新为特点的建构。建构的过程就是读者主体比照、遵循文本层次结构,旁涉作者的深层心理结构,总结阅读的历史经验,攀登上文本阅读的历史高度的过程。孔子早就指出的“思而不学”危险,如今正在中国语文课堂上泛滥。      一、看见了文本还是看见了自己      造成文本阅读的无效和低效,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陈腐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狭隘社会功利论;第二,是后现代离开文本主体的绝对的读者主体论。机械唯物论虽然已经遭到唾弃,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教学实践中阴魂不散。刚才王荣生先生说到,有老师在解读《背影》时得出结论,爬月台部分最为动人,原因是作者善于观察,乃布置学生课后作观察练习,在观察的基础上作文,就是一例。   把观察看成是为文成功之道,却对观察没有起码的研究,目前在语文课堂上可谓比比皆是。观察并不是照相。人的大脑并非英国古典哲学家洛克所设想的那样是一块白板;也不是像美国现代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外部信息对感官有了刺激,就会有相应的反应。多年前,四十二名心理学家在西德哥廷根开会,突然两个人破门而入。一个黑人持枪追赶一个白人。接着两个人厮打起来,一声枪响,一声惨叫,两人追逐而去。前后经过只有二十秒钟,另有高速摄影机记录。会议主席宣布:“先生们不必惊惶,这是一次测验,现在请大家把目睹的情况写下来。”测验的结果相当有趣。42名专家,没有1个人全部答对,只有1人错误在10%以下,14人错误达到20%到40%,12人错误为40%到50%,13人错误在50%以上。有的简直是一派胡言。光是这个例子就可以说明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如何经不起检验。观察并不是机械的反映,它不同于观看,就是有目的。目的就是主体的预期,没有预期,往往就一无所知。   这是人的毛病的一种局限性。预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感官的选择性,感知只对目的开放,其余则是封闭。预期中没有的,哪怕明明存在,硬是看不见。福建漳州南山寺有个挺古老的泥菩萨,传说当年雕塑师很自信,说,塑成以后完美无缺,如能挑出毛病,分文不取。有关官府发动百姓参观,都挑不出毛病,一个小孩子却看出来了:手指太粗,鼻孔太小,挖鼻孑L成问题。为什么明摆着的毛病大人看不出,小孩子却一目了然?原因就在于小孩有挖鼻孔的兴趣,有这个预期,大人没有。和心理预期的封闭性相联系的,还有主观的投射性。而明明没有的东西,因为心里有,却看见了。《郑人失斧》的故事说,郑人因为斧头丢了,怀疑是邻居偷了,去观察邻居,越看邻居越像小偷,后来斧头找到了,证明不是邻居偷的,再去观察,就越看越不像小偷。这是人类的局限性。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外部信息只有与固有的心理图式相通,才能被同化,才有反应,否则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感而不觉。相反,心理图式已有的,外界没有,却可能活见鬼。《红楼梦》里写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明明是从来没有见过,却硬说,这个姑娘我见过的。当然,也不能因此而悲观。人就不能突破自己的局限了吗?不,人的心理图式在其边缘上也有开放的可能。在新颖刺激反复作用下就会发生调节,建构主义的教学要求在学生新知识与旧知识的交界处下功夫,就是这个道理。   机械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抹煞读者和作者主体性,余毒甚烈尚未得到彻底的清算。我们的教育学权威又大吹大擂地引进了西方当代读者中心论,走另一个极端,把读者主体绝对化,鼓吹超越文本的读者主体性,把尊重学生主体性无条件地放在首位。这就产生了两个原则问题:第一,完全排除了文本主体对阅读主体的制约;第二,对阅读主体,其心理图式的封闭性和开放性缺乏分析,对主体的封闭性没有起码的警惕。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陷入盲目性。主体性像任何事物一样,是可以分析的,至少可以分为自发和自觉的两个层次。不加分析的主体,不能不是自发的,庸俗的。放任庸俗主体性自流,在当前阅读教学中比机械唯物论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破坏性。全国各地课堂上违背文本主体的奇谈怪论层出不穷,其理论根源盖出于此。什么《背影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