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黔东南苗族古村落结构特征及其形成的文化地理背景
论黔东南苗族古村落结构特征及其形成的文化地理背景杨东升[摘要]黔东南苗族古村落分布及形态结构,是苗族历史文化和生境适应的综合反映,蕴含着苗族文化与生境适 应的历史解码。通过苗族古村落结构特征形成的文化地理背景分析,可以解译黔东南苗族的历史与文化,解译黔东南苗族古村落生境适应的文化变迁。[关键词]黔东南;苗族古村落;形态结构;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C95一05:c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1)04—0030—05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苗族服饰形成与演化研究”(批准号:10JD8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东升(1962一)。男,苗族,贵州凯里人,贵州凯里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凯里学院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地理。贵州凯里556011苗族在长期的历史迁徙中,在传承自己文化落建筑依山就势,贴壁凌空,鳞次栉比;村落房屋 的同时,不断适应生境,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古村落木质建材,树皮小瓦,古香古朴;村落内部古树参文化。苗族古村落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建筑和独天,百鸟栖息;村落巷道,纵横交错,石级蜿蜒;村特的结构是苗族历史文化和生境适应的缩影。他落周边,层层梯田,小桥流水。承载着远古苗族先民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宗教山、树、井、田、房、院、坪、渠、塘、路、桥等村落习俗以及生境适应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像一要素,构架了黔东南苗族古村落特殊的村落网络部厚重的历史画卷,不断地展示苗族的历史与文结构,其中山、树、井、田、坪是苗族古村落安居立化,演绎苗族生境适应的文化变迁。通过苗族古寨,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要素。村落分布及形态结构形成的文化地理背景分析,山,是苗族古村落建村立寨的基址,取薪造田我们能够深刻解译蕴含在古村落中苗族的历史与的依托。黔东南苗族古村落大多位于山麓和山顶文化以及村落文化的生境适应。等距的山腰上,一般依山傍水,坐北面南,后与林黔东南是苗族人口最集中,苗族风情最浓郁,木葱郁山坡相连,前为山麓坝子。苗族文化最典型,苗族古村落最独特的地区。本树,不仅是黔东南苗族古村落的重要组成内文讨论的正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行政区域容,也是最彰显的村落景观之一。古村落村头寨内,苗族古村落特征及其形成的文化地理背景。尾,古树林立。张扬的枫树,参天的杉木,挺拔的一、黔东南苗族古村落结构特征松柏簇拥着苗族古村落。树间早晚,百鸟会聚,竞黔东南苗族古村落多以宗族或家族聚族而相争鸣。树下小凳供人休憩、纳凉。居,村落大多分布于半山腰,少部分分布于河谷,井,是苗族古村落生产生活的源泉。古村落具有“一山一岭一村落”的分布特点。古村落一般选址离不开井,黔东南苗族自古就有“无井不成“所在多险处”,有的分布在陡峻的斜坡;有的分布村,无田难立寨”的古训。井多分布于村落的中于贴壁凌崖的半山台地;有的则隐密于深山雾罩央,两旁或山麓,无论天干下雨,泉水充盈,清澈可中。口,冬暖夏凉,是苗族古村落安居立寨的重要条件黔东南苗族古村落形态既有山间团状,也有之~。河谷带状,但更多的是半山簇状形态。景观上,村田,是苗族古村落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是古万方数据民族文化31村落建村立寨的根本。黔东南苗族古村落的田主通便原则。无论主道岔道,均用石块或鹅卵石砌要分布于寨前山麓坝子和左右两侧。坝子田依势铺,路面干净整洁,无风卷尘土,雨泥路滑。村外 舒展,平整开阔。村落两侧则为层层梯田,形状细通道离村较近的路段,一般也用石块砌铺。长,按等高线平行排列。桥,是苗族古村落道路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房,是苗族古村落的主体内容。黔东南苗族是苗族古村落道路的延伸和连续。可以说在能力古村落的房,多为木质结构,分平房和吊脚楼两大允许的范围内,黔东南苗族古村落的路,遇水逢沟类。平房和吊脚楼均为枋连排柱,人字架结构,一必架桥。桥有石桥和木桥之分,石桥上常建有风般为四排三问或六排五间正房,中间为大堂屋。雨楼,俗称风雨桥。无风雨楼的桥,桥头一般栽有平房若为五排四间,则第四问顶梁必矮于其中三休憩树,树下安有石凳或木凳,供路人休憩;如遇间正房,俗称“三高一矮”。平房常建于地势较缓、岔口,常立指路碑,指示导行路人。地基较宽较干燥的地方,一般为两层,底层住人。村落是自然、历史、社会和文化综合作用的产吊脚楼多为三层,底层堆放杂物和饲养牲畜,中间物,是民族文化的实物载体。他反映了一定历史一层住人,顶层为粮仓和卧室。吊脚楼又分为普时期,特定地理环境下民族的人地关系、社会文化通吊脚楼和吊脚半边楼两类,普通吊脚楼多建在和经济基础。黔东南苗族古村落结构特征,是苗地势低平、地面潮湿的地方,而吊脚半边楼则建在族历史文化和山地环境结合的产物,是黔东南苗斜坡上下两级台基上,半边楼立于上基,半边楼立族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价值于下基,形成吊脚半边楼。古村落房屋前后一般取向和生境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