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古徽州年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漫话古徽州年俗

漫话古徽州年俗 春节是中国人最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在主要是北方移民形成的古徽州宗族社会,千万百年来一直比较正宗地承传了中华汉民族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古徽州乡村的春节年俗,除许多既有的“规定动作”外,还有许多带有徽州(歙、黟、绩、休、祁、婺)六邑浓郁地域特色的“自选动作”,使得徽州年俗构成了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内容。春节的时间,广义指的是从农历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长达约四十天,徽谚云:正月嬉嬉过,二月混混过,三月再来做。二月二,煎“蚕窝”,还在过春节;狭义的则指大年三十、正月初一。现在就按时间顺序聊聊古徽州人过春节。 腊八祭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传说佛祖释迦摩尼修炼时饿倒,得牧羊女煮“腊八粥”相救,释迦摩尼在腊八这一天得道成佛。此后佛门将腊八日作为纪念日,熬“七宝五味”腊八粥、“福寿粥”济众。其实中华汉民族的“腊八节”,起源于秦、汉甚至更早,兴盛于宋。农耕社会,秋收冬藏,到十二月官方和民间都要回报百神辅佐,庆贺丰收,所谓“腊祭百神”,“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俗称“腊八祭”。佛教腊八和腊八祭的重合,使中国人的腊八节更为隆重。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人们都要用花生、莲子、米、豆、红枣等等农家出产之物熬制“腊八粥”,祭百神,互馈送。讲究的腊八粥,各种配料有近二十种之多。佛家有“七宝五味粥”、福寿粥之称。徽州乡村农家,依自身经济条件,配料各不相同,但米、豆、干豆角、干菜、南瓜干等等差不多都有。腊八粥的味道在于徽州家庭主妇的“熬”,民谚云:千日捡柴,不够一餐腊八粥。徽州女人们精选配料,半夜起来慢熬慢炖,是这些勤劳的徽州女人开始了年节的前奏曲。腊八这天,许多徽州乡村百姓,先将腊八粥盛上一大碗端到堂前,上香敬祖宗祭百神,一年田园所入的好东西,要让祖宗和百神先尝,“粥”、“祝”同音,祈祝来年大丰收。之后全家分食,或送左邻右舍。有剩余更好,“连年有余”。徽州农家,腊八粥去“七宝五味”之奢,只以此敬神御冬,鼓吹农作,最有古意。 除腊八粥之外,腊八这一天,徽州乡村家家扫尘除疫,谚云:“若要发,腊八刷”。人们里里外外打扫洗涤。村巷道路,污沟水坑,大家清理,因为“过了腊八就是年”,盛大的新年就要来到了。 在徽州农村,腊月八日,意味着一年进入总结阶段,打工的结帐回乡。屯溪等地风俗,仍在娘家的出嫁女也应赶快回家了,谚云:“腊八扫,下雨下雪都要走”。 黟县许多乡村,腊八前后家家要腌晒“腊八豆腐”,这种圆形腊八豆腐压得很结,中间凹宕,经多日晾晒,多次放盐,比豆腐干干爽结实,有韧劲,经咀嚼,香醇有回味,是因当年徽人外出经商需要而渐渐形成的便携食品,现在已成为旅游开发的知名品牌。 总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之后,徽州乡村开始了“过年倒计时”。 办年货 腊八节以后,徽州乡村百姓开始了办年货为过大年作准备的忙碌。砍柴烧炭,发麦芽,用玉米或甘蔗、玉米杆熬糖稀,炒冻米做冻米糖,制新年米糕,杀年猪吃杀猪饭,做豆腐煎油豆腐、煎油馃,休宁等地还包粽子、做米粑、做肉包子,几乎家家腌制腊肉、腊腿、腊肠。勤劳的徽州女人们还要日夜为家中公婆大小赶制新布鞋,缝制小孩的拜年果子袋。 杀年猪的时候,有的地方要在刀口接点猪血,溅一点在大门、厨房门、猪栏门框边,大概是祭门神吧。农村那时没有农贸菜市场,平常吃点肉不容易,总要自己腌点腊肉、腊鱼、腊腿。在若干日之后腊肉起缸穿在竹竿上晒时,一条条、一只只晒得古铜色泛亮,成为外地游客感到新鲜的一道农村风景线。 徽州乡村人平日劳作,粗衣短衫,不太讲究,过年则无论如何要置办一身新衣,特别是小孩子要从头到脚一身新。所以徽州乡村小孩子最向往、最高兴的是过年,过年有好东西吃,有新衣穿,玩的快活。谚云“大人盼赚钱,小孩盼过年”。 越近年三十,乡村的石磨日夜吱呀吟唱,踏碓日夜咚咚不停,磨豆磨米、舂粉,女人忙得直不了腰。 在歙南等地因山高田少,很少产米。过年前要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起早贪黑,往旌德挑米,壮年男子半夜动身,两天来回。许多徽州古道石板上留下了他们担杵的印记,洒下了他们辛苦的汗水。女子则背着背箩,拐着小脚,到十几二十几里的山路上“接担”,徽州古道路亭里天刚亮就有徽州女人在这里守候。一粒米,几滴汗,为了家中大少过年时吃上一餐白米饭,他们的付出,不是亲历都难以体会。 二十四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徽州民间称“小年”。到了二十四,过大年的序幕正式开启。 二十四最重要的事是祭灶、送灶。据说灶老爷监视着各家各户的活动,保佑着民间百姓的安康。年终了,灶老爷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这一户的情况。因此祭灶送灶关系重大,人人盼灶老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全国各地农村几乎都在二十三、二十四祭灶送灶,形式隆重,祭品和程序大同小异。徽州乡间,二十四一早人们开始祭灶送灶,在灶台上摆上米饼等祭品,其中糯米饼、饴糖不可少,可塞住、粘住灶老爷的嘴,不让他在玉皇大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