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唐宋直诉机构演变看唐宋变革论.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唐宋直诉机构演变看唐宋变革论

从唐宋直诉机构演变看唐宋变革论   【摘 要】从直诉制度机构的变化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唐宋变革论”下的一些表现,例如社会阶层的变化,体现了宋代作为近世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制度中机构的完整建立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唐宋阶段法律的不断完善。机构中上诉流程也表现了士族门阀的衰落,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君权逐渐集中的一种趋势。 【关键词】直诉制度;唐宋变革说;登闻鼓;理检院 一、绪论 唐中叶到宋代,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从政治生活、社会结构到经济关系都呈现出于唐前期迥然不同的态势,这些变化给后世以很大的影响。中外学者对唐中叶以来的社会变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对于唐宋社会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实际存在的一项理冤制度,直诉制度在调整社会结构、协调社会关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作为一项理冤制度的直诉制度,其机构在唐宋变革时期所起的作用和所发生的变化,这是作为唐宋变革大背景下在法律制度中的一项变化体现。 目前学者研究主要在于对唐代的匦使制度、投匦制度以及登闻鼓制度、宋代的直诉制度机构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未对于两个朝代在纵向以及横向上对于直诉制度进行一个比较研究。本文在立足前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利用历史文献学,对于唐宋直诉制度的机构演变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探究,这对于研究唐宋变革时期的法律社会和民生制度的变化都有一定意义。 对于直诉制度的含义,很多学者都给予了自己的界定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是认为直诉制度是一种理冤制度。直诉制度是一种逾越一般诉讼程序和层级管辖规定的非常救济手段,张金鉴先生说:“王政所以保穷困济无告,其有深抑重冤而莫申者,亦不可不有非常之救济方法,故历代狱讼于普通审判程序,复有直诉之规定,用资调节焉。”1有学者认为直诉制度是指中国历代封建法律都规定的,吏民有冤抑时可以采用的提起诉讼的非正常的诉讼程序;2有学者认为直诉制度是但凡案情重大、冤抑无处申诉的,允许不经一定的审判机关和程序,直接向朝廷或皇帝申诉冤屈,请求鸣冤昭雪的一种特别的申诉方式。3而无论是哪种观点,其最本质的依然是直诉制度有着理冤的功能,在古代社会承担着沉冤昭雪的功能。另外有学者认为直诉制度是指当事人直接将案件递交至最高统治者的制度。4或者还有开言路,选贤能等功能。5 从以上两类观点看,直诉制度的普遍性内容就是包涵了理冤这一内容,另外对于理冤制度这一概念来说,对于陈情理冤的流程和对象还有一定的分歧。随着历史的演进,直诉制度从最初的邀车驾等最直接的形式到后来有专门的机构例如登闻检院登闻鼓院等特定机构来承担理冤制度的职责。而本文所界定的直诉制度的含义,是将其界定在理冤制度的范畴之内,对于唐宋时期承担理冤的直诉制度机构进行一定的梳理和比较研究,所以,这里的直诉制度可以界定为:当案情中有冤情的当事人或者其亲属、友人,在案情重大,冤案无法申诉的情况下,为了申诉案情而直接将案情申诉于最高统治者或者法律规定的特定机构,希望最高统治者或者机构能够公正审理案件的一种诉讼制度。本文旨在通过对唐宋之际两朝直诉制度中所涉及的管理机构的变化了解来探究唐宋之际社会所产生的一些变化。 二、唐代直诉机构和形式 唐代的直诉制度中主要的形式包括了投匦、邀车驾、挝登闻鼓、立肺石和诣阙上诉,其中邀车驾、立肺石和诣阙上诉没有表述相关机构,而投匦、挝登闻鼓则已经有了相关的机构或者一定的流程来处理案件了。 根据《唐六典》记载:在武则天垂拱二年设置了匦使院,知匦使一人。知匦使一般由谏议大夫充任。设立这个机构的原因是为了“专知受状,以达其事。事或要者,当时处分”6所达者何事?应为受理的诉状。“知匦使掌申天下之冤滞,以达万人之情状”7确立了立匦的制度,设立四门,曰“廷恩”“招艰”“申冤”和“通玄”。其中西面“申冤”是为了“怀冤负屈,无辜受刑者投之”8以达到直诉申冤,也就是我们这里所提到的理冤的目的。最初以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一人为知匦使,另以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为理匦使。每天所有的奏状,在日暮时由知匦使全部送上,“专知受状,以达其事。事或要者,当时处分”如果事情非常紧急的话,知匦使可以从权进行处理,“余出付中书及理匦使据状申奏”。9知匦使将奏状交予理匦使和中书省,而理匦使则负责处理投书事务,或者将其转而呈奏皇上。因为投匦制度涉及到案件的公平以及监察问题,所以专门以御史或者谏议大夫这类监察系统的官员进行充任。 《唐律疏议》358条记载:“及於魏阙之下,挝鼓以求上闻”唐代登闻鼓制度自古就有,周礼中的“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而掌其政。”10便是其雏形。唐代对于挝登闻鼓的流程顺序有极其严格的规定“凡有冤滞不申欲诉理者,先由本司、本贯;或路远而踬碍者;随近官司断决之。即不伏,当请给不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