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看《半生缘》中顾曼璐人生悲剧.doc

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看《半生缘》中顾曼璐人生悲剧.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看《半生缘》中顾曼璐人生悲剧

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看《半生缘》中顾曼璐人生悲剧   摘要:弗洛伊德晚年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新概念,用来补充以及她造成的一系列悲剧是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和超我间激烈碰撞的结果。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爱情悲剧;命运悲剧;婚姻悲剧 张爱玲最初创作的《十八春》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后来移居美国删去了小说中带政治色彩的情节,改为了《半生缘》。小说讲述了30年代发生在老上海唯美忧伤的爱情故事,顾曼桢、石翠芝、沈世钧、许淑惠等人之间并不离奇的爱情纠葛,并在2003年被搬上荧屏而广为人知,其中最丰满的人物形象就是可怜又可恨的顾曼璐。曼璐原本是天真无邪的普通女孩,由于家庭生计而与恋人张豫瑾解除婚约,进入舞女行业,完全放弃了“本我”的快乐原则,“自我”的升华使她最终麻木了真性情,到达“超我”境界。但此举家人非但不理解而且还觉得羞耻,当她抓住救命稻草嫁给祝鸿才后,却遭遇情变。初恋情人多年后相逢的否定、婚姻生活的不顺、家人的不理解以及嫉妒妹妹的幸福,本能冲动的过分压制导致她从“超我”跌落到“本我”,在本我快乐原则的支配下,心理扭曲,人性泯灭,最终做出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事。 一、命运悲剧的必然――自我向超我过渡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部分,它由先天的各种本能和欲望 组成。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来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压抑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超我是一种理性化的、道德化的自我,它的职能是监督指导自我去管理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它比自我更进一步,奉行的是理想原则。”[1] 顾曼璐原本是一个平凡快乐的普通人家女孩,十七岁那年,还同恋人张豫瑾订了婚。本该是过上幸福日子的她,却由于父亲的死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作为家里的长女,她不得不做出悲壮的人生选择――出去做舞女,同恋人解除婚约,以养活五个弟妹和母亲。完善他早期提出的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精神结构理论,从而建立了三重人格理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人物不乏有之,但值得进行深刻探讨其心理层次的人物却不多,诸如曹七巧、顾曼璐。顾曼璐是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中最具反面意义的人物形象,她自身的生命悲剧、婚姻悲剧、爱情悲剧她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社会最看重的贞节,换来全家的生计。《半生缘》中曼璐的首次出场是借曼桢之口展现的,提到曼璐“那时候中学还没有毕业……只有出去做舞女”,一句话道出了曼璐的命运坎坷。正式的出场是对曼璐打电话的场景描绘,通过对她的声音、穿着和外表的刻画,活脱脱的舞女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丝毫不见当年那个羞涩矜持的小女孩,反而是已沦落为俗世的交际花。这样令人瞠目的巨大转变既是难以想象,又是情理之中的。可以说,其形象的巨大变化折射的是其内心的性格巨变。由此,曼璐放弃了本我的快乐原则,开始由自我的现实原则向超我的理想原则过渡。 二、婚姻悲剧的使然――超我跌落到本我 “本我奉行的是快乐原则,其重要任务是消除由内外刺激所产生的机体兴奋过程,因此它 需要获得能量释放,解除紧张状态。”[2]曼璐将其所有的不幸都隐在心底,打算抓住婚姻幸福,当好“祝太太”。但等待她的却是鸿才婚后对她的日益喜怒无常……曼璐的心理开始觉得不平衡,于是从以前的超我状态开始逐渐跌落到想要满足本能欲望的本我。 由于做过舞女,她打定主意跟定祝鸿才,告别从前抬不起头的生活,准备粗茶淡饭平平淡淡过一辈子。但天不遂人愿,鸿才本就是是一个花心且阴险之人,婚后则完全变脸,让生活在这样死气沉沉又备受折磨的家庭里,身体又经常犯病的曼璐,心境早已不胜凄凉。婚姻生活的不顺令她觉得无奈,可是又无人可倾诉,有什么苦也只能埋在心里。但即使这样,她也想要尽力维护“祝太太”的身份。 曼璐开始思索鸿才态度急剧转变的缘由,由是想到了妹妹,鸿才原来对妹妹有野心。这里张爱玲有一大段关于曼璐心理纠结的直接描写,她开始有了用妹妹以保住婚姻这个想法。余斌说张爱玲的这种写法是,“张也不一概排斥直接呈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做法。她采用的基本上是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3]这种想法自从知道了那天起就在她心里慢慢滋生,到后来扎根。她开始纠结,或许把妹妹真给了鸿才,他就会回心转意了? 三、爱情悲剧的催化――本我的完全实现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不顾任何理性和伦理道德的约束而纯粹发泄欲望的本能冲动。”[4] 如果说曼璐的命运悲剧和婚姻悲剧导致她开始心理扭曲,开始由超我向本我过渡,渐渐萌发了想拴住其妹的想法,那不如说是当她知道自己的初恋情人早已对自己死心,反而对妹妹曼桢有兴趣而激发的嫉妒心才是其下定决心的导火线。由此,她的本我原则已完全形成,为了满足其自私的非道德的本能欲望,维护“祝太太”的身份,开始策划一场“借胎生子”的局。 当年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她不得不取消与初恋情人的婚约,去当舞女。所以将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