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以《再别康桥》为例探索小剧场歌剧发展道路.doc

以《再别康桥》为例探索小剧场歌剧发展道路.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再别康桥》为例探索小剧场歌剧发展道路

以《再别康桥》为例探索小剧场歌剧发展道路   【摘 要】《再别康桥》是一部小剧场歌剧,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兴歌剧样式,它与西方的“室内剧”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小剧场歌剧”这一新兴名词伴随着《再别康桥》的上演而慢慢被人熟知的,小剧场歌剧型的演出场地小、演员数量少、乐队编制与舞台背景简单、音乐结构短小而精悍。本文从歌剧《再别康桥》入手,分析其艺术特点和舞台呈现方式,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中国歌剧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再别康桥》;歌剧;小剧场 中国首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于2001年12月1日在北京人艺小剧场进行首演,此时,《再别康桥》连演25场,引起轰动。自2002年10月起,《再别康桥》在上海大剧院、北京民族宫大剧院、北京青艺剧场分别进行了演出。之后,这部小剧场歌剧又来到北京大学等众多高校演出,并参加了全国歌剧、音乐剧的汇演,广受好评。因而当国家大剧院的小剧场落成后,2009年11月27日《再别康桥》被选中作为其试营业的首场歌剧演出,这就是这部歌剧诞生8年后的又一次辉煌。《再别康桥》通过8年风风雨雨再度回归小剧场,演员们通过8年的人生历练,回归之后的《再别康桥》更加成熟,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的视听效果非常好,观众和演员都得到了一次唯美的享受。 一、《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 《再别康桥》作为中国第一部小剧场歌剧,它的演出都得到了巨大的成功,它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它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作品结构精致,符合现代人口味。歌剧《再别康桥》是对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四人的感情主线展开的,《再别康桥》首先是观众都熟知的文学作品,把中国故事改编成歌剧,穿越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跨越了东西方在审美上的差异,这是它的第一个看点。整部歌剧人物关系简洁、舞台形式淡雅别致,使本来应该雍容华贵的西方歌剧变得更加亲民,由一个室内形式的小型乐队代替了交响乐队的烘托,精致的演出说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味,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歌剧艺术最有潜力的一面。 (二)音乐的风格符合人物性格。整部歌剧的形式非常自由,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室内小乐队给人烘托出一种淡雅馥郁的文人气质。创作的音乐也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与气质,例如,林徽因的音乐形象的主题选用了小提琴独奏,并用男性化的大提琴和流动性的钢琴音型衬托,而陆小曼是和林徽因性格大相径庭的一位女性,作曲家巧妙地采纳应用了代表上海二三十年代洋场歌厅典型音色的萨克斯管来演绎,并用一种极其慵懒的速度与音型作引子来营造陆小曼在那时的生活气氛和状态,非常的贴合人物性格,小乐队配器非常的巧妙。 (三)咏叹调旋律优美,耐人寻味。《再别康桥》首演结束后,听众全是哼着《一首桃花》《再别康桥》离开剧场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一句道尽了人间无数凄美的爱情故事,这样一些唱段旋律优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二、适合中国特色的歌剧发展道路 歌剧作为一种舶来品,其艺术本身是高贵的,在西方是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能欣赏的艺术形式。中国发展歌剧艺术,应该在剧本创作和尝试的本身缩短与观众的距离,既保留西方歌剧本身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较大的艺术感染力,也要符合中国观众的音乐传统和接受习惯,有很多学者企图照搬西方歌剧的创作和表现形式来复兴中国歌剧,这种方法几乎是行不通的,下面就中国目前艺术行业现状,对于中国歌剧的发展打造一条具有特色的道路进行分析。 (一)传统化与创新化相结合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歌剧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尤其是近几年的创作和演出状态,更是被喻为进入“井喷时代”,然而,观众少、精品少、传唱度低等问题,依然是制约当前中国歌剧发展的“不能承受之重”。中国歌剧的发展由于时间比较短,经历的曲折也比较多,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人物的描写缺乏个性、矛盾的冲突缺乏逻辑性,同时也缺少能够感动人心的旋律,现在发达的作曲技术也使得歌曲变得更加形式化也缺少了一些创作的热情,中国歌剧要走向复兴,必须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走民族歌剧的发展道路, 例如,《白毛女》是民族新歌剧过程中的里程碑,从内容方面说,它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一下子抓住亿万贫农和解放军官兵的心。从艺术形式方面说,它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创新和发展,为当时的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从文艺环境方面说,电影、话剧、戏曲、歌舞等诸多艺术形式都还没有能够像新歌剧那样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直切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歌剧《再别康桥》是在传统歌剧的理念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创新的表现手法和技术,这不仅是对中国已有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把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改编成一个新风格的歌剧,在文学艺术和传播手段上,都是一种有趣的尝试,使得中国的文学和歌剧能够形成一次完美的结合。 (二)民族化和世界化相结合 自中国开始发展歌剧艺术之后,中国歌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