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以光未然《五月鲜花》为例谈音乐对文化传播起到作用.doc

以光未然《五月鲜花》为例谈音乐对文化传播起到作用.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光未然《五月鲜花》为例谈音乐对文化传播起到作用

以光未然《五月鲜花》为例谈音乐对文化传播起到作用   摘 要:光未然在《五月的鲜花》中饱含深情地笔墨,高涨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深情和愤慨。经过阎述诗的谱曲,铿锵的韵律和强烈的乐感与诗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积极的表达着思想,传播爱国文化,文化与音乐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关键词:光未然;《五月的鲜花》;音乐;文化传播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于湖北光化县人。光未然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和文学评论家,著作丰富。其中作品《五月的鲜花》饱含光未然忧国忧民的深情和对敌人的愤恨,感情深沉,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后来,流亡在北平的原东北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阎述诗为《五月的鲜花》谱曲,并迅速被传唱开来。 1 绽放在硝烟中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写作于1935年,当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大肆侵略,“敌人的铁蹄越过了长城”,我国的大片土地遭到战略。但是,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前线抗日战士们正在浴血奋战,但国民党政府不但不积极抗战,反而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原大地仍然处于“歌舞升平”的状态。于是,满腔爱国之情的光未然在目睹现实之后,提笔写下了《五月的鲜花》,并在诗中大声地赞美抗日志士,强烈反对卖国投降,并将其作为独幕话剧《阿银姑娘》的序曲。1936年夏,东北大学在排演《阿银姑娘》时,阎述诗《五月的鲜花》进行了谱曲。而有了音乐的翅膀,这首歌颂抗日、反对投降的爱国之歌,开始迅速的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飞遍大江南北,影响到无数的爱国青年,并对爱国学生运动和各种抗日救亡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文化与音乐的珠联璧合 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歌曲的基调都是慷慨激昂的,追求磅礴的气势。但是整体来看,《五月的鲜花》和当时其他同类的抗战歌曲有着较大的区别。《五月的鲜花》的字里行间都饱含感情,意境深远,带有一种崇高的美。通过深情的语言,极大的激起大家的爱国热情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加上朴素、轻缓的音乐旋律,让人们深切地体会到对民族英烈的怀念和景仰,感动着无数为民族而战的人们。而且,经过作曲家的精心谱曲配合,《五月的鲜花》的音乐与歌词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种倒抛物线状的变化。从整体内容的开端起,光未然写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而且在原野上,鲜花掩盖的,是无数志士的“鲜血”,充分表现出对烈士的深切怀念,也指出当时的时代背景。接着,作家写道,东北已经沦陷,人们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天天在痛苦中煎熬”。因为,人们“失去自由”,还“失掉了饭碗”,并且饱受“屈辱”和煎熬,需要忍受日本侵略者的“无情的皮鞭 ”。此时的旋律也是压抑低沉的,催人泪下,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悲愤感。到了第三句,光未然又写出了当时翔实的万分紧急,“敌人的铁蹄越过了长城”。但是,遗憾的是,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于是,“中原大地”依然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此时音乐也满是悲愤和无奈,如同深沉的呜咽,发人深省。到了最后,光未然写道,希望此时,有“震天的吼声”,可以“惊起”一群不幸的人们,充分体现作家希望大家奋起反抗,抵御外敌的心情,于是,作家才会大声疾呼,希望所有压迫者都“一起挥动拳头!”到了这里,整首诗达到了高潮,音乐的曲调也十分激昂和有力,音乐也在情绪达到最高点的时候得到了完美的释放。《五月的鲜花》是一首诗,更是一首歌,音乐与文化完美结合,爱国文化也通过音乐翅膀,飞进千万人的心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五月的鲜花”传播文化 (1)音乐与文化。音乐源于文化,但是又高于文化。音乐可以印证历史文明的发展历程,并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出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诉说历史,传播文化,尤其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在积极的折射现实的同时也会受到环境的极大影响。于是不同形式和规模的音乐行为里,往往会带有特定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规则。作为人类把握人与天道各种自然运行规律,并且自觉地应用于各种实践活动中的文化,十分积极的反映出文明的过程,并深化认识,从而不断地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并被历史所传承,长期、客观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长期以来,音乐与文化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不但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各种社会现实情况,还可以积极的传播着当时的各种文化,并表达出作者特定的思想和认识。 (2)《五月的鲜花》中音乐对文化的传播。对《五月的鲜花》的谱曲者阎述诗来说,更是如此。阎述诗在学生时代就经常参加各种宣传抗日的活动,在辗转来到北京的时期,目睹反动政府镇压爱国青年的暴行之后,阎述诗的内心更是充满了悲愤。于是,阎述诗一直期待有机会,把自己目睹的真实、悲壮的一切用歌声表达出来,传播爱国文化。1935年爆发了“一二”运动,12月16日,学生走上街头进行示威游行,遭到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