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摘 要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儒家思想影响,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宗法观念和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丧葬习俗有它封建性色彩,但无疑也是一种精神创造,影响深远。
关键词 丧葬文化;宗法;伦理
我国的丧葬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远古社会就已经出现了以安置灵魂为目的, 以处理尸体为手段的纷繁多样的仪式, 这种仪式随着我国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逐步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丧葬文化。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丧葬文化成为统治阶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朝廷都对丧葬礼仪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从丧葬的形式上看
(一)体现了浓厚的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等级特别森严,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高低贵贱之别。通过丧葬礼仪,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了灵魂生活的鬼魂世界。中国传统的葬式是土葬,而丧礼的外在体现就主要是在坟丘、陵寝上。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对同类尸体弃之于原野或山谷;旧石器时代中期,人们对死者进行有意的埋葬;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土葬,人们开始关注鬼魂世界,尤其是氏族首领和家长的鬼魂,在冥冥之中仍然掌握着威权, 可以降福, 也可以降祸。可以说,这些观念形成了丧葬等级的一个源头。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纷争,以各国国君为首的统治者们在生前穷奢极欲, 幻想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 不仅可以照旧享受原先的一切, 而且仍然能向世人显示自己的赫赫权威, 高大的坟丘就成为统治权的象征。通过坟丘的高低大小和不同的形状来区分死者的身份,这种外在形式的正体现了森严的封建等级秩序及人与人之间的尊卑贵贱。秦汉后,随着集权的君王政权的建立,坟墓等级分明, 官爵越高, 墓地越大, 坟头越高。帝王的坟墓规模最为宏大, 称为“陵”,以崇高的山陵来比喻至高无上的帝王,陵墓成为皇权的标志。重视陵寝的建设及朝拜祭祀的礼仪,作为推崇皇权和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一种手段。特别是我们陕西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 前后修建了40 年, 曾经征发70 多万人从事这一浩大的工程。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现在陵园中心地面上还保存着一个高约76 米, 底约为485 ×515 米的夯土陵丘。同时,丧服制度也体现了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居丧者与死者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 叫做五服。在父权、夫权的社会中,对父系亲属的服丧比母系、妻系重得多, 如对曾祖父母是第二等的齐衰, 而对外祖父母是第五等的缌麻。夫妻之间,妻为夫服最重之孝斩衰三年, 夫为妻则只服齐衰。丧服制度既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 又反过来使宗法制度更加严密, 二者不可分割。受传统伦理思想的支配, 强调尊卑等级, 不容犯上僭越。不难看出,森严的等级制度成为我国丧葬文化的一大突出特征。
(二)厚葬、久祀的丧葬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从丧葬文化传统上看,厚葬、久祀是中国丧葬祭祀的特点。并且中国人祭祖时的随葬品甚是丰厚。在安阳殷墟发掘的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的墓中, 仅玉器就出土了750 多件, 品种繁多, 雕刻精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乐器有124件之多, 其中成套编钟65 件, 编磬32 件。后世除帝王陵墓和少数显贵富豪的墓葬以外, 用大量珍贵物品随葬的现象已不多见, 但有一种特殊类型的随葬物品,那就是明器。所谓明器,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并无实用价值的各种器物的模型, 所用原料多为陶、瓷、竹、木、石等, 所模仿的有礼器、工具、兵器以及车、船、仓、井、房屋庭园等等, 甚至还有人和各种家畜鸟兽。这种葬品丰厚、讲究排场的丧葬风俗,正是人们对祖先表达无比崇敬心情的一种方式。对祖先的崇拜,使中国人把祖先、祖坟看得十分重要,辱骂祖宗、挖祖坟都是大逆不道的,司马迁讲“掘冢,奸事也。”孔子也讲:“生, 事之以礼; 死,丧之以礼, 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这一主张的目的在于通过葬礼来体现子孙对祖先的崇敬。在古代中国,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子孙们应居丧三年, 在服丧期间往往倚庐, 食薄粥,寝苫枕草, 寡言少语, 以苦行僧式的生活和极度的哀伤情绪来表述自己的敬意。举孝廉制度更是对祖先崇拜的强化。中国人为使祖先入土为安所做出的物质、精神投入实在是太多了。它与古代孝文化意识有莫大的关系,培养了古代人们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
(三)丧葬形式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意识。人死之后, 如何安置灵魂,也就是以何种方式处理死者的尸体, 构成了整个丧葬文化的中心问题。而更多葬式取决于各民族早期社会所形成的自然崇拜。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生产、生活, 以及万物生长的极端重要的条件, 因此土地被早期人类人格化或神化便成为极其自然的事情。地神也就成为原始人崇拜的主要对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