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党领导人立志和对当代青年启示
党领导人立志和对当代青年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毛泽东、周恩来、胡锦涛三位党的领导人的立志经历,总结出他们立志的共同特点,并结合当代青年的实际,概论出党的领导人立志对当代青年的四点启示,以激励他们立志、守志、践志,建设国家,服务人民。
关键词:党的领导人;立志;当代青年;启示
毛泽东、周恩来、胡锦涛作为我们熟悉的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步树立起科学的理想信念,并终身坚守、践行,从未动摇过。他们的立志对当代青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借鉴意义。
一、党的领导人的立志经历
虽然同是党的领导人,但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个人素养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每位领导人的立志经历是各不相同的。
(一)毛泽东、周恩来的立志经历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在韶山冲的私塾读书期间,幼年毛泽东就开始在心中燃起了反抗黑暗、改造社会的熊熊火焰。辍学在家务农,阅读了《盛世危言》和《校?庐抗议》等进步书籍后,他又深深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担忧,为祖国的将来痛心,开始明了大家都要有救国的责任。去往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前,毛泽东给父母留下了一首改写的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P.8)抒发他的远大志向。东山学校的学习,进步书籍的阅读,更加激发了毛泽东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感,他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并确立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思想。半年的新军生活,让毛泽东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激励他开始研究和探索革命道路。在湖南第一师范的五年读书生活,毛泽东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表达爱国热情。他阅读了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并十分崇拜陈独秀和胡适的文章。陈独秀和胡适也代替康有为和梁启超,成了毛泽东的榜样。受《新青年》影响,毛泽东周围聚集了很多进步青年。1918年,毛泽东和几个友人成立了新民学会。新民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毛泽东学生时代立志和践志已经由个人行为转化为组织行为。由于时代的限制,毛泽东的思想体系是多元而混杂的,但爱国却是他始终坚持,丝毫不变的。毛泽东认为,“在这个时期,我的头脑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有趣的混合物。我模糊地景仰十九世纪民主主义、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但是我坚决地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2](P.51)北平的生活中,毛泽东有幸认识了李大钊,当上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助理员,有更多的机会研讨新思潮,阅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给毛泽东的印象特别深刻,帮助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毛泽东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从未改变。正如他在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中说的:“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3](P.147)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3月。青少年时代,他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认定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国,尽力社会。南开四年,在校董严修和校长张伯苓的关怀下,他的学识和修养都得到提高,并在《尚志论》的作文中写道:“故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4](P.22)赴日本留学前,他给同学们写下“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豪迈赠言。1917年9月,周恩来由天津登轮东渡日本前夕,写下表达他青年时期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4](P.24)虽然在日本也有过彷徨和苦闷, 但他从“新”做起,重新确立了救国、服务社会的志向。他重新阅读《新青年》第三卷,大量阅读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刊,还参加了留日学生的政治性爱国团体――新中学会,进行改造中国社会的活动。日本的米骚动,让他看清了日本社会的黑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五四运动期间,他编辑《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撰写革命文章,提议成立觉悟社,出版《觉悟》期刊,宣传革命思想。被捕入狱被羁押期间,他宣传并组织难友学习马克思主义,也重新思考了许多问题,更加认清了严酷的社会现实。出狱一年多后,他在一封讲到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的信中说:“思想是颤动于狱中。”[5](P.50)而一种革命意识的萌芽,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里的革命意识,就是马克思主义。二十世纪20年代初,他到欧洲勤工俭学,寻找马克思主义,通过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在巴黎参与旅欧共产党组织的创建,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周恩来在同美国记者李勃曼的谈话中说:“这个时期,我的思想已从赞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