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分振动幅薄膜干涉(一)——等倾干涉.doc

§1-7 分振动幅薄膜干涉(一)——等倾干涉.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7 分振幅薄膜干涉(一)——等倾干涉 单色点光源引起的干涉现象 近代光学仪器中的透镜等表面上镀有透明的薄膜,利用反射光束的干涉相消使反射光强度大大减少,从而增加了透射光的强度,并可避免杂乱的反射所造成象的不清晰,此外,还可利用薄膜引起某些波长的光的干涉而制成滤光片,这种薄膜由介质或金属分子蒸发而成,对不同波长可镀成不同厚度,使用这种滤光片比用单色光源方便得多,目前干涉滤光片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 现在来讨论置于透镜焦平面的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介质薄膜时的一般干涉现象。 设表面相互平行的平面透明介质薄膜(折射率为)置于另一透明介质(折射率为)中,用单色点光源S放在会聚透镜的焦点处 (图1-19) [图1-19()],使平行光束照射到表面上,它被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反射光束;另一部分析射入薄膜内,遇到第二个表面,又分为反射和折射两部分,折射部分成为透射光束而射出膜外;反射部分则又反射回第一表面,在这里,又分为一部分折射出膜面的光束,另一部分仍反射至膜内,从反射和折射定律可知,平行光束在膜内不论经过多少次反射,仍保持为平行光束,而在平行表面的条件下,从第一表面重新折射出来的光束,例如,总是和有相同的前进方向,从第二表面折射出来的透射光束,例如也总是和有相同的前进方向,现在先讨论光束和(为简单起见,都称它们为反射光束,而和则称为透射光束)。和都从同一点光源发出,所以是相干的,它们会聚于透镜的焦点,这一点究竟是亮的还是暗的,要由两相干光束的光程差来决定。 计算光程差时,因为光是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所以只须考虑表示每一平行光束前进方向的一条直线,在图1-19中,、和三条直线分别代表图1-19中的三束平行光、和,为的入射角,和薄膜的第一表面交于C点,从C点作直线垂直于,因为从上任何点到点的光程都相等(见第三章§3-8),所以和两光束在点的光程差就等于薄膜内的光程和膜外介质里的光程之差。在不超过临界角的条件下,不论入射角的大小如何,光在第一表面上反射和在第二表面上反射并射出时,从薄膜上下两个表面的两种反射,其物理性质是不同的,即第一表面的反射是从光疏到光密介质,而第二表面的反射是从光密到光疏介质,在这两种不同物理性质的反射情况下,根据菲涅耳公式可知,两束反射光各振动分量的方向变化是彼此相反的,而两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相同,波面相互平行,因而它们的合矢量方向近似相反,这相当于上述的光程差之外,还加上了额外的程差。 我们在§1-6中解释过光在正入射或掠射时合振动矢量的半波损失问题,但在薄膜干涉的情况下,光可以以任何角度入射(包括大于或小于临界角),薄膜内外介质的折射率大小也可以有各种变化,在这些情况下,反射波的位相与强度变化是比较复杂的,例如,入射波与反射波的波面就不在同一平面内,即使在同一入射面内观察,它们的电矢量合振动一般说来不是共线的,所以无从比较其电矢量合振动的方向,这时谈每一束光波的半波损失是没有意义的,但如果就每一个分量来讲,却可以根据菲涅耳公式来分别判断每束光反射后各分量的符号改变,并最后比较从薄膜的两个不同表面反射的两束光的位相突变,从而可以找出确定两束不同情况下的反射光之间额外程差的普遍原则。至于折射光束,根据公式(1-32)和(1-33)可以看出在任何情况下符号均不改变,即没有位相突变(符号改变),所以后面不再讨论它(见附录1-4)。 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出,只要薄膜(其介质在折射率为)处在同一介质(其折射率为)中,则不论还是(即不论薄膜两边相同的介质是光疏还是光密),它们的上下表面反射时物理性质必然相反,因此两束反射光在点相遇时必然有额外程差,我们在此取负号,于是总的光程差为 从图1-19()不难看出:,为膜的厚度,又 而 因而最后得 这就是两束反射光在点相遇时的程差,点是亮(干涉相长)还是暗(干涉相消),取决于下列条件: 相长 = 相消 或 以上仅考虑了两束光和之间的干涉作用,实际上还有在薄膜内经过三次、五次……反射而最后从第一表面折射出外的许多光束,用,……等表示,不过这些光束的强度都远较和来得弱,叠加时不起有效的作用,所以可略去不计,这可说明如下:反射光的强度取决于反射率 A和A’分别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振幅,按菲涅耳公式(1-30)或(1-31)式,反射光振动的垂直和

文档评论(0)

lizhencai09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00124015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