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语国文教育基本经验
国语国文教育基本经验 在国语国文教育时期,国家的贫弱,民族的危机,并没有使我们的教育家丧失信心,相反更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他们深深地感到,国家的兴旺,要靠教育。我们的语文教育家们,则希望在这门富有教育性的学科中,为中华崛起奉献绵薄之力。许多人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可以荣宗耀祖的仕途,在语文教育这块杂草丛生的土地上进行了艰辛的耕耘。他们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寻找出路,从历来进步学说中获取营养。在这个教育时期,我国涌现出了一批语文教育的大师,他们创造了富有开拓意义的语文教育经验,为后人提供了难得的教训。一 语文教育思想 (一)国语教育思想 国语教育时期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贯彻“宗旨”,以发扬民主教育精神 “宗旨”,即教育宗旨。在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思想推动之下,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对自由和民主思想的热烈追求上。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教育总离不开“忠、孝、仁、义”这几个字,而后又日渐变成统治阶级奴化读书人的精神枷锁。“五四”运动,向几千年来的封建教育猛烈开火,使自由与民主思想成为资产阶级教育的根本宗旨。当时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个宗旨,与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相比,舍去了“忠君”和“尊孔”两条,增加了一条新的“美感教育”。军国民教育即为体育,实利教育即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对此蔡元培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曾经对德育作过解释:“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揭示者,曰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也。” 1922年11月,北京政府正式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这个改革案,废止1912年“教育宗旨”的名称,改用“教育本义”,列出的七项标准为: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这个方案适应社会的需要,体现了科学的精神。 2、制订“标准”,以规范语文教育目标 “标准”,就是课程标准,相当于今之教学大纲,这是指导教学的纲领和检查教学的尺度。1923年制订的《新学制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白话文和文言文掺合着教,每个年级比率不同。低年级白多文少,高年级文多白少。”这就使白话文名正言顺地进入“国文”教学领域。 1923年,由叶圣陶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对语文教育的目的作了相应的规定。初中国语的教学目的:⑴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⑵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⑶使学生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⑷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高中国文教学的目的:⑴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⑵增加使用古书的能力;⑶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⑷继续练习用文言文作文。这些规定突出了会说、会读、会写、有文学兴趣的要求,体现了很浓的公民意识和民主精神。 根据这个纲要,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连续出版了数套面目一新的中学教材,选入了不少“五四”时期的白话作品,如朱自清的《篮球比赛》、许地山的《落花生》、刘半农的《一个小小农家的暮》,又如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鲁迅的小说《故乡》、冰心的散文《超人》、叶圣陶的散文《隔膜》等,冲破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远离生活,只见死人,不见活人的沉闷空气,体现了新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 3、统一“国语”,以国语运动促进国文教育 “国语”,就是全国统一使用的共同语。用切音、注音字母表示语音,用简字表示新文字,用白话文表示新文学,这就是国语的表征。这个“国语”,相似于我们今天的“普通话”,外国人称为“华语”。国语运动,就是把推广国语作为全民族的语言活动。国语教育,就是把推广国语作为一次向全民族普及语言的教育运动,而首要任务是推广到学校中去。 长期以来,言、语不统一,给国人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多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为寻求言文统一,语音统一,解决汉字难学的痼疾,为民解忧,可谓呕心沥血。 国语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内容。“五四”是提倡白话文的,革新派纷纷提出文学要用国语来写。当时,在上海、杭州、长沙等地先后办起了用白话写的报刊,言文一致,使“语文”真正体现了交际工具的职能,真正适合于人民大众表达思想和情感。胡适认为,这种改革,使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 “五四”前夕,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民元读音统一会议制定的注音字母的基础上,议决了《推行注字母以期语言统一案》,1918年11月正式公布注音字母。1919年4月国语统一筹备会议编辑国语辞典、国语文典,并于1920年2月颁布新式标点符号12种。1921年1月教育部采纳了全国教育联合会和国语统一筹备会的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3年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招聘“两新”组织党建专职党务工作者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共500题)含答案详解.docx VIP
- 2025腾讯视频综艺营销手册.docx
- 2024年人教高一主题班会课件:例1《开学第一课》(共47张PPT).ppt VIP
- 庞中华钢笔字帖(行楷)《最新》.doc
- 实验小学学生写字水平考级活动方案及考级标准.docx
- Cinema4D动画实战项目教程高职全套完整教学课件.pptx
-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早期临床识别与防治讲解.ppt
- 2024年教育行业商业计划书.docx
- 《哪吒之魔童闹海》开学第一课收心哪吒2主题班会课件课件(图文).pptx VIP
- 自旋霍尔效应.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