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郁达夫情爱心理和双重人格探究
郁达夫情爱心理和双重人格探究
【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郁达夫的情爱心理中有着很高的原始成份,就是淡化灵的因素和诗意的色彩,强化肉欲冲动。本文从郁达夫的情爱心理出发对其双重人格作一下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郁达夫;情爱心理;意象;双重人格
在我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些作家特别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在风雨如晦的黑暗岁月中,既未象有些作家那样用生命去点燃正义的烛光(比如鲁迅,茅盾,左联五烈士等),也不曾如某些人那样充当了政治上的奴才和帮凶,(如张道藩,褚百思等),他们不乏抗争的义举,但这种抗争又总是带着因忧郁苦闷而来的力度上的迟钝和节制,郁达夫就是这样的人,关于郁达夫的小说已有众多的名家评论在先,笔者不再赘述,本文从郁达夫的情爱心理出发对其双重人格作一下初步的探析。
一、郁达夫情爱心理的意象特征
其实,从我国文学史上来看,有很多文人墨客都同舞女歌妓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以此为题材写了许多诗词佳作,早在唐代,韩愈就有绛桃,柳枝,白居易则有樊素,小蛮,至于宋代的秦观,柳永,元代的关汉卿则更是流连秦楼楚馆,驻足勾栏瓦舍间,虽然古代文人对舞女歌妓的态度十分复杂,但绝大多数都是因自己仕途失意,在痛苦愤懑之余,干脆弃绝功名故意以放浪形骸的方式来消极地反抗封建统治阶级,那些诗词佳作也都是因自己的不幸经历和妓女的悲惨遭遇有了某种契合,而由情感上产生了某种共鸣,白居易的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也正是这种情感发生共鸣后的真实写照。但是,无论怎样,郁达夫毕竟生活在现代的中国,受过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浸染教育,这就使他的情爱心理和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有着很大的差别,有其独特的情爱心理。
虽然郁达夫也曾在《沉沦》中捶胸顿足地大声呼喊:“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实意地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任何关于纯真爱情的描写,五四时期作家们比如丁玲、杨沫之流所津津乐道的恋爱、婚姻,思想观点的冲突等问题,在他的作品中绝少提及,在《血泪》中偶尔谈到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时,他的态度也只是模棱两可、含含糊糊,他感兴趣的只是烟花柳巷和两性之间本能的性的冲动。这里有必要提及的是蒲松龄,蒲松龄在《聊斋》中所表现的情爱心理似乎与郁达夫有相似之处,《聊斋》中尚生对胡三姐的态度是“见卿如红叶碧桃”;耿生对青风的态度则是“见卿如得异宝”,而《狐妾》中的男子对主动前走的女子则是“谛视,光艳如俦,遂与燕好”。似乎没有精神上的追求,而只是容貌上的审视,最后的结局则很快“遂与寝处”或者“遽前拥抱”。这些表现在郁达夫的小说中则是对妓女体态,容貌的露骨的描摹,和对“谎诞的,不义淫乐”的大肆渲染,并从中获得某种变态的快感和满足,这点在其代表作《沉沦》、《茫茫夜》、《空虚》以及其它作品中表现的相当普遍,经常是不刻意而为之的自然流露,用他的话说,则是“在感情上,则是一点儿也没有勉强的影子映着的,只觉得不写,又觉得只能照猫画虎那么地写”。因而,在其全部小说创作中是属于一种稳定的心理意象,其特征用罗成琰在其《郁达夫与中国文人传说》中所说的话来说,就是“有意淡化灵的因素与诗意色彩,而着重强化内的气息和欲的冲动”,依我看,这里的“有意”与“着重”值得商榷,我取其“淡化灵的因素各强化内的气息各欲的冲动”,称之为“情爱心理的个人的意象”,它是指向情爱本体和对男女当事人本身自然情欲的肯定,而离决定其精神情态的社会生活较远,而我们把这种社会生活永远也逃避不了的,作品中也无法避免,以及作品中表达出来的相应的态度,称为“文化心理意象”,对心理意象的分析,一直是现代心理学的重大课题,而这种多元化的意象以及相互关系,则是其核心问题之一。JosephR?Royce和Arnold Powell在其“个性和人的性格的多元意象”中这样分析多元意象。我们想说明自我的个人意象和人的性格的文化意象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要点是,每个人度过他的一生总是力图找到或建立个人的意义,而文化意愿则是要建立一个有意义的社会现实。在郁达夫的情爱心理中,个人意象要稳定的多,文化意象则相对隐晦些,就是在这些相对隐晦,闪烁复杂的文化意象中,绝大多数则是那种凄惨、悲凉而且满忧郁悲伤的结局。《银灰色的死》中那位“貌瘦,色枯黄,颧骨颇高,发长数寸……。因不知死者姓名住址,故代付火葬”的他;《沉沦》中那个“眼泪便向骤雨似的落下来”的他,还有《南迁》中那个“我们定不能辨别他究竟是一个蜡人抑或是真正的肉体”的青年伊人,以及《茫茫夜》中因渴望爱情,而要“灭这一层烦恼,而只有自杀”的质夫,如此等等,莫不是为极度的忧郁和痛苦折磨着的软弱的灵魂。
二、情爱心理探源及双重人格的分析
郁达夫和蒲松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