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说明.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说明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说明 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 蒋媛 韦波富(江苏省特级教师)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P44-45 教材及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即0~10各数的认识及10以内数的“分”与“合”,对“合起来”的意思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因此本节课主要任务就是将这一经验与“加法”模型联系起来。 现在修订后的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了一些变化,在主题图的旁边增加了这样一句表述“3人和2人合起来是5人”,进而得到:3+2=5这样一个具体模型。很显然,新教材在有意识地渗透“模型思想”。接着,教材通过变换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模仿、尝试建立模型,强化、丰富对“加法”意义的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初步,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这里的2、1、3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计数单位从“个”到“群”(捆),扩大了加法模型应用范围,加法模型的适用性得到了加强。 6、情景六: 在我们生活中用“加”表示的例子也有很多。老师请小朋友走到讲台前,要求学生:说说老师每次请小朋友上台的过程及现在一共有几人,再用算式表示。 ①老师先请两人上台,再请一人。(2+1=3) ②再请一人上台。 (3+1=4) ③再请一人上台。 (4+1=5) 7、小结:刚刚我们经历了几件不同的事情,为什么都可以列成加法式子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系列活动,从情境图到生活中的事例,目的是丰富“加法”模型。通过小结,异中求同,突出“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这一本质属性。 三、解释模型,根据模型求解 1、1+4=?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会用圆片摆一摆这道算式吗?4+1呢? 生集体操作,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摆的。 2、2+1=?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这道算式的意思吗?(师课件提示:它可能是2个 和1个 ,合起来是 ) 3、直接算出得数 出示算式 1+4 2+3 1+1 2+1 3+1 3+2 2+2 1+3 4+1 2+1 【设计意图】一个算式就是一个模型,是对某一具体情境中数量的抽象结果,它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模型出发,想象具体的不同的情境,是对模型的深刻理解过程。对于1+4=?4+1=?这一计算问题,启发学生应用已掌握的“数的分与合”的知识去解决。最后通过一组题的练习,提高计算熟练程度。 四、回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你知道“加”是什么意思吗? 板书设计: 加法 3 + 2 = 5 ┆ 加号 读作:3加2等于5 总的设计说明: 整个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2011版)倡导的“模型思想”,教学过程中建模思路清晰,学生体验充分,为今后的建模活动奠定了基础。建模过程考虑学生的年龄及心理认知特点,从具体到抽象。情境变换体现多角度,情境外延丰富,但又能引导学生从众多不同的情境中寻找共性,突出“加法”的本质内涵。通过建模活动,既认识了“加法”,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能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一年级学生阅历少,数学活动的感性经验更是缺乏,因此在建模活动设计的层次上尽可能多些,选取的素材尽可能丰富些,活动的过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参与。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具备的“数的分与合”的知识解决“5以内加法”的计算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心向。 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