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一》研究与讨论.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学而篇第一》研究与讨论

《论语·学而篇第一》研究与讨论   【摘 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限于本人阅读水平,同时基于个人兴趣爱好,我将集中针对《论语?学而篇第一》做一个浅显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论语 学而篇第一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限于本人阅读水平,同时基于个人兴趣爱好,我将集中针对《论语?学而篇第一》做一个浅显的分析和讨论。 一、《论语》概论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其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是孔子讲的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其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二、《学而篇第一》的分析和讨论 一部《论语》千年传承,无数人诵读,无数人注解――由此可见,此书的影响和价值确实非同一般!实质上,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思想角度,《论语》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传统文明的经典之一。 (一)《学而篇第一》的总体把握 《学而篇第一》位列整部《论语》之首,其共包括16段话语:有孔子直接阐述的话语(如“子曰”),也有其弟子的直接话语(如“曾子曰”),更有孔子与其弟子以及弟子之间的直接对话(如第15段孔子和子贡的对话,第10段子禽和子贡的对话)。《论语》首创语录体,通过对《学而篇第一》阅读就能感触十分深刻。 《学而篇第一》――由题可知,其主要是集中讲述与“学习”有关内容的。通过对其通篇诵读、反复研读,我觉得其大致可以认为其讲述了与“学习”相关的四个方面内容: ①学习的根基:为人处世,其包括第2、3、4、8、9、10、11、12、15段话语。 ②学习的阶段:三个阶段,其包括第6、7、14段话语。 ③学习的方法:三省吾身,其包括第2段。 ④学习的态度:人不知而不愠,其包括第1、16段话语。 (二)自己阅读并比照三位大师的解读 凡读《论语》者必读其注,所以我也不例外――以上对论语所做的“总体把握”就是在我反复研读三位大师对《论语》的解读后的浅薄心得,这三位大师分别是大儒朱熹、钱穆先生和南怀瑾老师。 读罢三位大师所做精彩之注,确实受益匪浅,分别出于各自大作:大儒朱熹的《论语集注》,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 通过自己阅读并比照阅读三位大师的《论语》解读,本人确实有些感悟,或对或错暂不顾,权且言之以求给位读者批评赐教吧!限于论文篇幅和本人能力,我想大致挑出《学而篇第一》中的五段话语来集中进行分析和讨论,其分别是第1、6、7、14、16段话语。 ①第6、14、7段话语谈“学习的阶段”。 (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先生说:“弟子在家则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论语集注》言: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南怀瑾老师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在家爱家人,在外爱他人,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学文”。 综上,不难看出,三位大师的解读基本相通,其都重视德行。我个人认为此段讲的可以看做是学习的第一阶段(亦即前提阶段):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文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则”字,文段意思已经表达得非常明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