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孔子“游”文化研究》书评.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游”文化研究》书评   (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 《孔子“游”文化研究》一书对孔子一生之“游”及其思想史和文化史意蕴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书中论述的一些孔子之“游”观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意蕴,为孔子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不少观点及孔子“游”行为本身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孔子 “游”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   孔子对游历、游学、游仕等活动的看法,可统称为孔子之“游”观,其所折射出的思想观念对后世文人具有范式性、纲领性的启迪和影响。《孔子“游”文化研究》一书着重分析了孔子之“游”在学术、教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孔子“游”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学习、借鉴意义。   一、孔子“游”的文化含义及功能   《孔子“游”文化研究》一书作者在对现存有关史料进行深入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孔子一生之“游”的经历、时间、地域、路线等问题都进行了仔细的考辨,对孔子之“游”的社会背景、历史因素、目的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全书第一章着重介绍了孔子“游”的文化功能及背景条件,包括“游”的客观价值及时代意义、问学功能、普及文教功能、政治文化功能等。   1.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并传播新思想。书中认为,“游”让人们获得了与自然、社会充分接触的空间和机会,对于人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阅历等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书中认为,只有当人们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与不同的思想主体、文化因子相碰撞、交流后,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论①。这种空间上的“游”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士人们的思想,为学术思想的不断更新、繁荣提供了外在条件。思想言论的自由又进一步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2.“学问以游历而实而大”的问学功能。访师问学、考察社会是孔子“游”的重要文化功能之一。孔子以“博学”著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长达四十年的周游列国途中“?W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的坚持。作者于师号在《孔子“游”文化研究》一书中认为,孔子35岁以前之游历,问学是其核心目的和内容,所以说“游学”为孔子学识的一个重要来源②。正如孔子所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3.普及文教与安贫乐道的精神。收徒讲学是孔子一生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孔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不仅首创平民教育,而且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其所主张的“学思结合”、“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重要教育方法,与其一贯的实践教学、游历教学相联系。此外,孔子把“道”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其曾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可见孔子的“重道”与“乐道”。   二、孔子之“游”观及“游”文化特征   《孔子“游”文化研究》一书在第三章着重介绍了孔子之“游”观及“游”文化的特征,多角度阐述了孔子对游历、游学、游仕等活动的看法及其文化特征。   1.游必有方,反对“佚游”③。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书中认为,孔子反对远游,特别是反对漫无目的、毫无缘由地游荡。通过孔子的言行可以推出,为了求学致仕、建功立业、实现理想抱负的辞亲远游当在“有方”之列。孔子在反对毫无目的地荡游的同时,也反对超乎合理程度的“佚游”。这里的“佚游”指的是超出个人身心承受能力与社会礼制许可程度的放荡游乐。   2.“比德”的游历审美观④。“比德”的基本含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即从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⑤。自然孔子在游历的过程中对沿途的景物进行沉思,引发了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种种联想,产生了“比德”的游历审美观。其中,最突出的是孔子对于水的思考。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孔子借人的道德品德、情操赋予自然之水以道德意义。   3.盛德气象与君子风范。《论语》一书中先后出现40次“德”字,可以明显看出孔子尚德。“德”往往与君子品格联系在一起。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孔子在整个游历过程中,在与各国国君、大夫及师友交往问答的过程中所持有的温和、正直、谦恭等态度,他身上没有战国策士普遍存在的那种不讲原则、不择手段而汲汲于功名的风气,显示出了儒家君子的中正、谦和之风。   三、孔子“游”文化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1.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和发展呼吁“游”的精神。自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了“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来,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纷纷推出相关政策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党中央也结合各地生态文明开展的实际情况,于2014年起公式了第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名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