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孝道义务法律化约束探析
孝道义务法律化约束探析?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后,引起媒体和法律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焦点在于该法第十八条关于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的有关规定。对于老年人赡养、关爱的法制人文精神,中国古已有之,是中国古代明德慎罚司法原则的重要体现。但法律对高标准孝道的维护,往往会造成一些逐利行为,甚至诱发一些充满矫饰、偏执和残忍的行为。有些情况下,法制机制或法条的约束,并不是维护道德要求的最佳机制。
关键词:老年人权益;道德;法律
2013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在法律修改过程中,“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写进了草案。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许多人认为是不是“常回家看看”,立法不该管也管不了,与其立法强制“常回家看看”,不如为“常回家看看”创造条件。这种批评其实是断章取义的,因而有失偏颇,因为法律规定原文的用词是“看望或问候”,两种方式可选择其一。在通讯工具和普及的今天,如果看望可能费些时间或难成行,问候还是比较方便的。我国正在快速步入老年社会,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既是悠久传统,更是赡养义务的应有之义。
当然,媒体或大众的热议,揭示了另一个问题,即通过法律来固化和维护道德义务的限度问题。法律与道德,有着各自的领域和内容,法律过度干预道德也未必是良性的发展方向,法律对道德的过度干预还是有显在的危害性。笔者以中国古代孝道法律化的规定和一些实例作为路径,探讨法律维护道德的限度问题,以资借鉴。
一、我国古代孝道法律化的历程
孝道作为儒家礼教的基石,主要从赡养和守孝两个方面来倡导和规范孝行。“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1]也就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尽其所能侍奉与赡养;父母去世时,孝子要表现出最大的哀伤来安葬父母,并以最虔诚的态度来祭祀父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相礼出身的孔子,不仅特别强调为父母守孝对于彰显孝道和净化人心的重要意义,而且为如何守孝制订了非常细致的礼仪规范。
汉朝皇帝宣称以孝治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法律也对孝行典范予以褒奖,主要有授予官职、物质奖励和荣誉称号三种形式。汉武帝创设察举孝廉的科目,由于为官需要政治才能,纯粹因为孝行卓著而被举荐授予实职的民间人士不多,“举孝者少而察廉者多”[2],主要是孝行典范的下级官吏会有较高的晋升机会。物质奖励主要是免除徭役,获得荣誉称号的也往往会享受附带的大量物质利益。
在惩治不孝方面,汉朝法律界定不孝所采用的标准仍为底线道德,基本上都是基于对父母的现实侵害而言的,同时也没有规定为父母守孝的法律义务。[3]自魏晋开始,法律的儒家化全面展开,并于唐朝得以完成,其实在惩治不孝方面,法律逐渐吸收了儒家孝道的许多内容,下面以唐律为例对此进行简要介绍。
唐律将不孝行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恶逆,比如殴或谋杀父母,犯者处以死刑;二是不孝,比如父母在别籍,处刑从流刑到徒刑不等;三是非“十恶”的其他犯罪,比如居父母丧不解官或求仕[4],犯者处以一年到三年不等的徒刑。唐律界定的上述不孝罪中,多数是魏晋以来儒家孝道法律化的结果,不仅扩充了父母在世时的义务,也增添了为父母守孝的义务,为后世法律所继承。
二、古代法律褒奖孝行的消极影响
为了获取国家的褒奖,个人向国家传递的孝行信息必须高于社会所普遍认可的标准,且孝行的各种表现要传达至官府,换句话说要有轰动效应。
由于丧葬是亲朋与乡邻会聚的重要场合,子女在父母丧葬时的表现很容易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因此,在国家褒奖孝行典范的刺激下,汉朝厚葬父母之风非常强劲。厚葬之风当时已为人所垢病:“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以为孝”。[5]
厚葬成为风气,就有人在守孝的年限上做文章。自汉朝以来,为父母守孝不断突破儒家的三年期限,十年、二十年乃至终身守孝时不时涌现。东汉时期,“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这些事情的真相终被郡守揭穿,他的五个孩子均是服中所生。[6]
唐宋时间,甚至有人割股奉亲,更为残忍的是宋元时间有人模仿郭巨的杀子之举以博取孝名。然而,统计者也许是由于这种自残或杀子行为太有悖人情,下令禁止:“诸为子行孝,辄以割肝、埋儿之属为孝者,并禁止之”。[7]但这种行为并未绝迹,明朝初期仍有发生[8]。此事引起明太祖朱元璋大怒,严惩该人并修订有关律令。由于法律明确规定自残和杀子之类不在国家褒奖之列,这类行为遂不多见。
三、古代惩治不孝之举存在的问题
魏晋以来,由于法律规定的孝道标准高于现实中为人们所普遍认同并能自觉遵守的孝道标准,因此 不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巴克曼公司产品在石化行业技术应用201508.pdf VIP
-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pptx VIP
- (2025秋新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pdf
- 《品质》高尔斯华绥优秀实用详解.ppt VIP
- 2021年初中物理培优(重点高中自主招生 竞赛)难题练习第20章 电与磁.docx VIP
- 《游青城山记》原文及注释及译文及作者介绍及古诗解析及拓展题及答案.docx VIP
- 八年级(上)《三峡》文言知识挖空训练+参考答案+翻译.docx VIP
- 2024年秋新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全册课件(新版教材).pptx
- 公司战略规划模板.ppt
- 生命生态安全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