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丹巴地方文化资源若干特征旅游指南
浅析丹巴地方文化资源若干特征
在1980年前后,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一个“历史、民族区域”的概念。他认为,如今的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的东部三省区毗邻地区的高山峡谷区域,由于受南北走向的山系和河流的影响、制约,在这片广袤的地域里存在着一条“藏彝走廊”。这条“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频繁迁移流动的大通道,这个地域就是闻名遐迩的“横断山脉地区”。在这个地域里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六条大江由北向南,成为了天然的河谷通道。丹巴,就处于巴颜喀拉山脉、邛崃山脉的汇聚地、六条大江之一的大渡河边,换言之,丹巴就在这条费孝通先生所说的“藏彝走廊”之中。同时,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丹巴又恰好处于与东边汉族地区最为接近的地方。有着“横断山脉地区”其它地方没有的既是南北通道要冲,又为东西联接纽带的优势。悠悠的历史如大渡河一样古老,迁徙经过这里、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各民族在创造灿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丹巴“嘉绒文化”。丹巴“嘉绒文化”集不同民族智慧、经千年筛选、积淀,融会并蓄了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文化现象异彩纷呈,显现出了与别的地方不尽相同、具有十分明显的、只属于丹巴这个地方才有的特征。
但是,“藏彝走廊”作为一个“历史、民族区域”的概念,对这个地域,包括丹巴在内的历史研究尚未起步,对这个地域里,包括丹巴在内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对民族文化和文化现象也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深入研究,由于这些原因,长期以来,更没有来得及对“丹巴嘉绒文化”资源的特征进行归纳。在对丹巴民族文化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丹巴民族文化资源的特征进行尝试性归纳,这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利用丹巴民族文化资源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服务,将会有一定帮助。
“丹巴嘉绒文化”是在农牧业生产经济基础上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化。“嘉绒文化”作丹巴地区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骨子里有着山地农耕文化的深刻烙印。这是“丹巴嘉绒文化”的特征之一
丹巴,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虽然由于地理气候、传统习俗等原因,也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求,牧业生产在这里仍然得以延伸和发展,但农业和农业经济在很长历史期中,一直是这个地方主要的经济来源和基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河谷地带,土地相对稀少而弥足珍贵,为让土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只能借助农耕技术,丹巴是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农业耕作技术发达、成熟较早的地方之一。丹巴的农业是在高山峡谷地带发展起来的农业,不同于平原、丘陵地带的农业,属于山地农业范畴,山地农业基本特征就是条件艰苦,不会出巨大的努力就不会获取收成。丹巴发达的山地农业,解决了生活在丹巴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和生存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理论,“丹巴嘉绒文化”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山地农业、农耕文化的烙印。或者说,这种文化所要反映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其实就是这方水土上人们赖以生存的农耕、农业生产,反映的就是人们围绕农耕、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思想与行为。经济成份比例不大,却也能固守到今的牧业生产和由此产生的与牧业有关的文化,在丹巴没有起到主流作用,但是它的存在和发展,却让“丹巴嘉绒文化”更为多姿和绚丽。生产生生不息,生活生生不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丹巴嘉绒文化”从内涵到表象就越发丰厚、广博。
山地农耕文化最突出的观念意识,应当是生活在这方水土上人们对土地、并由此延伸到山川河流和对自然的一种尊重乃至敬畏。在经历了动荡、飘流的牧业生产生活后,山地农耕生产生活相对稳定,相对牧业的风雨飘摇要舒适和更有收成的把握,由此,山地农耕文化中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家园的概念也就出现了。由这些观念、概念而产生出来的一些仪式、一些习俗,围绕着与家园有关的耕地、住房、村庄、农时而产生。在今天看来都是都属于文化范畴内的许多事物,不论其表示形式如何,都浸透了山地农耕文明。例如,人们熟知的、现今似乎以一种纯的艺术形式闻名远近的“丹巴锅庄”,在过去,以秋季举行的时间为多,其中就有对土地的感谢、庆祝收成好的明显含义,只是随着时间的过去,“丹巴锅庄”才有了如今的独立的形态和声誉;再如,春耕秋收时,修房建屋时,所要举行的种种仪式,开始都是围绕农业、农业生产和由此而派生的各种活动而产生、形成、发展,现在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这些仪式也是独立的,只是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反作用”;即使是一些含有吉祥喻意的物品,也不能离开农业生产、农业文明这个无处不在的影响。比如,敬神时要用青稞粒、糌粑,以及其它物品,其本质上讲,也是对农耕、农业生产的肯定与尊重。至于由不同季节、不同节令产生出的各种习俗,各种不同的纪念或庆祝方式,并因此而出现的一些礼仪、规矩以及人们敬畏、欢喜心理,更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山地农耕、山地农业生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丹巴嘉绒文化”与农耕、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