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笔下的两个悲剧女性形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居易笔下的两个悲剧女性形象

提纲: 悲剧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创作意图。 解读是个思想内容,初步感知悲剧形象。 分析作品中二女主人公的不同点。 白居易笔下的两个悲剧女性形象浅析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唐诗则是中国古今体诗的高峰。白居易作为“中唐之再盛”的新乐府诗派的代表,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其中的《长恨歌》及《琵琶行》当属其感伤诗类的两大名篇。本文所要分析的是两诗中二位女主人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悲剧形象。下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悲剧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创作意图: 白居易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中唐时期,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期。“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局势虽然相对稳定,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以及尖锐的阶级矛盾,都陷社会于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正是这种社会现实,使诗人变得老成持重,冷静严肃,盛唐诗人的积极浪漫主义热情和理想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生活的冷静与思考,是个创作也逐步转向了以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及反应民生疾苦,关心妇女命运为主题的现实主义基调。作为白居易来说,在他的前妻诗歌创作中,主要体现的是他的“兼济天下”的思想,而在后期创作中,特别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其诗作主要体现的是他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就是在上述情况下,《长恨歌》与《琵琶行》相继产生了。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这首诗是作者和友人同游仙游寺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叙述了李杨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然而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了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故事。《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并没有直接叙述出来,而是通过诗化的故事,一层层的展示给读者,让人去揣摩,去回味,去思考。在诗歌里面,诗人成功地塑造了杨贵妃的形象,诗人把她的出现归结于“长恨”的内因,导致造成悲剧的根源,甚至是导致了唐朝的有盛而衰。当然,这是受诗人的阶级立场所限的。 《琵琶行》作于元和十年,当属于后期的创作。由于诗人直言政事,不徇私情,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对白居易是沉重打击。在这首长诗中,诗人正是通过对一个琵琶女不幸遭遇的生动描绘,抒发了他遭贬的悲愤心情,同事也表达了他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应该说在这之前,诗人是有着兼济天下之志的,但被贬到黄芦苦竹丛生的浔阳城时,心情应该是落魄失意的,恰又听到了一个落魄失意的故事,一个是受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一个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不幸的艺女,二者都在那个时代有着类似的遭际和命运,于是自然而然的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情喟叹。然而,此时的诗人已失去了昔日与世争锋的斗志,慢慢变成了一个消极的遁世者,受“独善其身”的影响,对琵琶女的遭遇也只能是报以深切的同情。 解读诗歌思想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长恨歌》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开篇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起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进而描写了杨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兄弟皆列士”。诗歌反复渲染了唐玄宗得贵妃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以致最后兵马仓皇逃入西南,行军途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写出了他们在马嵬坡生死别离的一幕。“六军不发”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方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人物精神世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绘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忧伤,还都路上的追忆怀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因为诗人把人物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来倒是的到来,仙境的出现,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进一步深化了“长恨”的主题。文章的结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从而流露出诗人对李杨结局浓郁的同情。 《琵琶行》记叙的是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后,在赴任途中,邂逅一长安倡女,并听其弹奏琵琶,诉说身世,从而引发了自己的种种感叹。这首长诗,从一开头就把环境、事情和人物介绍的鲜明如画,“千呼万唤始出来”写出了琵琶女的难言之痛,接着是一长段关于琵琶弹奏声的描写,用文字来描摹音乐,从和弦到曲调及声音的种种变化,一直到弹奏结束,并用不多的诗句,写出了一个封建社会下层的妇女的半生经历,也揭示出了她的内心世界,悲怨之情终于如“银瓶乍破

文档评论(0)

ipbohn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