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悼亡诗词审美特征的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悼亡诗词审美特征的解读   摘 要: 生死一直是人类探讨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无法竭尽的话题。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对生死进行哲学思考。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分析,探究中国悼亡诗的审美特征,从另一角度理解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 中国悼亡诗词 审美特征 生命价值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田园诗、咏史诗、边塞诗、各种诗歌题材层出不穷,但最感人肺腑的当属古典悼亡诗。中国自古就有“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说法,通过吟诵诗歌的形式抒发对亲人的缅怀之情。就名目看,都是生者祭奠、悼念死者的文字。在中国诗歌史上,很早就有悼亡诗,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题材,悼亡诗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审美特征,本文着重讨论中国悼亡诗的审美特征,从不同角度理解死亡这个词,揭示生命的意义,体悟比生命更珍惜的真善美的价值。   一、情感之真   情感和死亡是文学的两个重要母题。夫妻之情、亲情、朋友之情等都是人类最永恒的情感。无论是安适、平和时的融洽相处,还是坎坷、忧患中的相互扶持,其中都不乏内在的、真挚的情感,悼亡诗最主要体现的就是这种最真挚的情感。   (一)爱情之真   “为文造情不容易,为情造文更艰难”。悼亡诗描写夫妻感情时往往以爱情为经,以死亡为纬,在表现夫妻情感与死亡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句句带泪,曲曲传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便令人断肠:“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1]78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便把思妻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秋风萧瑟,落叶遍地,残阳余晖洒满天,一派哀伤的景色,纳兰夫妇情感深厚,见到这般景色,为了爱妻而伤心欲绝的纳兰怎能不触景生情呢?怀念起一幕幕往事,曾经的寻常如今再也得不到。每一句都疼在心里,痛悼骨子里,这是一种化解不开、挥之不去的感伤之情。   (二)友情之真   知音不需多言,要用心去交流;友谊,不能言表,要用心去品尝。真情与否在文学作品中是不能假装的。古典悼亡诗悼念朋友的作品字字见情,流露出对逝者的思念,追忆往昔,情感传承延绵不绝。再如《伤王融》,处处在“伤”字落笔,斯人已逝,伤情不已。   (三)亲情之真   亲情是生命中最永恒的情感,父母之情、手足之情、儿女之情都是无法割舍的情感。悼亡诗中的亲情之真毋庸置疑,再如清代周淑然怀念亡父的作品,处处为亲人考虑,独自承受思念亡父的痛苦,只能偷偷流泪。诗中不仅写到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还写到了对母亲的关爱之情,浓浓的爱意溢于言表。字字句句都是从内心发出的呐喊,话到嘴边,却只能独自承受丧父之苦,使人读之泪流满面。   (四)咏怀之真   伟人是我们应该永远崇敬的对象,对历史伟人的悼亡是诗人对历史的追溯与崇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古典悼亡诗中有不少悼念屈原的作品,赞赏屈原的高风亮节,弘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这是一种历史的高度,读之使人心中顿生膜拜与敬仰之情,在诗歌中领悟到比生命更可贵的意义。所以说悼亡诗能达到如此感动人心的效果,关键在于真诚,真情流露是不能假装的。相反,一些缺乏真实情感的悼亡诗,无法取得以情动人的效果,最终被历史淘汰。所以,“以情动人”是悼亡诗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   二、情调之悲   悼亡诗成功的关键是哀伤体验,当体验足够深刻的时候,悲情便自然而然、不可遏止地流露出来。有的则表现为悼亡之初的长歌当哭,有的表现为久经积淀后的低吟浅唱,无论是强烈的爆发还是舒缓的流淌,都能产生一种感人至深的哀伤之美。传统的贵生思想对人的影响很大,死亡带来的存殁之感让人痛惜生命无常,并产生无尽的思念与怀想[2]613。   (一)抚今追昔   悼亡诗词的哀伤之美,首先源于夫妻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感情。恩爱夫妻,本该白头偕老,可亡妻的现实又是诗人不能不接受的,于是抚存感往,巨大的悲痛从作者的心底涌出,使得作品染上浓郁的悲情色彩。贯穿悼亡诗的主线,就是作者丧妻后无法排遣的一怀愁绪、满腹心酸。如元稹《夜间》:“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元稹的悼亡诗之所以感人与其真情实感是有关的,元稹写了不少关于梦中与妻子相会的作品,但都是在后期。在妻子离去之初,连一首写梦的都没有。因为悲痛的他根本难以入睡,即便睡了也睡不深,极易醒转。飒飒秋风,一床明月,一会儿临街坐望,一会儿绕树沉吟,元稹身心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悼念亡妻,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之痛,写出永远无法忘怀的哀思。其蓄情之深,含情之真,令人赞叹。   (二)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后生情,情与景合而为诗。悼亡诗词常常通过景物表达情感,赋物以情,移情于景,使景物人情化。这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移入自然物中诗人的自我情感,景物成了诗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