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之3诗.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三经之3诗

《诗经》题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当时人们只称它为“诗”,或举其成数称为“诗三百”、“三百篇”,并没有尊之为“经”。到了汉代,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原来经孔子整理过的几部经书正式被官方确认为“经”,至此才确定了《诗经》的名称。 西汉时期,保存研究《诗经》的主要有四家: 鲁人申培所传 “鲁诗” 齐人辕固所传 “齐诗” 燕人韩婴所传 “韩诗” 鲁人毛亨与赵人毛苌共传 “毛诗” 东汉以后,三家诗逐渐衰落,而《毛诗》兴起。著名经学家马融、郑玄等人都研究《毛诗》,郑玄并作《毛诗笺》,因此毛诗取代三家诗而独传。流传至今的《诗经》本子,因为是毛亨、毛苌所传,故《诗经》亦称《毛诗》。 “采诗”与“献诗” 采诗之说,始于汉代 * 《礼记·王制篇》说:“天子五年一巡守(视察诸侯所守之地)。岁二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 《汉书·艺文志》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 《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献诗之说,见于《国语》 * 《国语·周语上》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 * 《国语·晋语六》也说:“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蒙蔽)。” 采诗与献诗是《诗经》三百零五篇诗歌的主要来源。 从主观需求考虑,统治者为了考察民情,了解施政的得失,以便于巩固政权,很需要通过采诗掌握民众的思想动态。此外,通过采诗,还可丰富宫廷乐章,以满足庆典、祭祀和宴乐等对声乐的需求。 从这部诗歌总集编纂成书的客观情况来考虑,也可以说明它是经过采集整理而完成的。 至于献诗之说,除《国语》的记载外,在《诗经》中也可以找到内证。如《小雅·节南山》有“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和《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的记述,说明“献诗”的事是确实存在的。 “孔子删诗” 说 通过采诗与献诗两个渠道收集诗歌创作,最后集中于管音乐的周太师。所汇集的诗歌数量一定是很多的,是谁把它加以选编整理而成为三百零五篇的诗歌总集呢?于是又产生了孔子删诗的说法。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凡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汉书·艺文志》:“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清人方玉润根据孔子言诗,只说“三百”而未说三千;只说为雅颂正乐,未说对诗有所增删的记载,否定司马迁关于孔子删诗之说。 《左传》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让乐工为他演唱《风》、《雅》、《颂》,其分类、名目、先后次第和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还不满十岁。由此可以断定孔子以前《诗经》已有定型的本子,今本《诗经》根本不可能由孔子删订。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诗经》由周王朝的乐官编辑成书的。 “六义”之说 《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六诗”与“六义”同实而异名,对于“六义’的解释,历来研究者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即风、雅、颂是诗的体制,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这种说法,现在已为学者们所采用。 国风是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 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等十五国,共一百六十篇,合称“十五国风”。 何谓“风”? 朱熹在《诗集传》中突破前人的解释,提出了新的说法:“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这是说,国,指诸侯所管辖的区域;风,是民俗歌谣。 高亨在《诗经今注》中说:“所谓国风,就是各国的乐曲。” 现在一般研究者也都认为国风是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 “二雅”中的诗歌,除小雅中有少数民歌外,大都是周王朝贵族文人的作品。它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虽然有别于国风中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精神的民歌,但也有不少思想与艺术都较为优秀的作品。学术界在中国文学史中对“风诗”的成就肯定较多,而对“雅”诗的成就评价偏低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