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份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珍贵史料
一、寻找《绕圈集》
大约是2003年间我在为撰写博士学位论文而收集资料时,在《二期抗战新歌初集》一书中一篇题为《中国新音乐运动之史的发展》的文章里读到了这样一段话:
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前后,是新音乐运动的最苦闷时期。黎锦晖父女的“音乐”就发展到肉麻的“东西”了,所谓艺术的歌舞队,其实是以肉腿为号召的淫荡的跳舞集团,而“葡萄仙子”也发展成为“妹妹我爱你”和“毛毛雨”了。而研究西洋音乐的专家们却找不到出路在苦闷着了。他们(北方以黄自为代表,南方以陈洪为代表)都主张用西洋音乐代替中国音乐,来发挥中华民族的特性。他们抨击着旧的中国的音乐,另一方面又抨击着新传入中国的金元国家的舞乐(Jazz音乐即爵士音乐),但是他们却看不见群众,只原封不动地把西洋音乐搬过来。结果,对于他们的理论,人们是毫不关心似的,大众没有可能吸收他们的歌曲,而他们的正义感,他们爱祖国的热情却要他们把音乐交给大众,结果除掉矛盾苦闷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好走。这充分表现在陈洪的“绕圈集”里面,音乐家们觉得自己是在“绕圈”了,到头来还是原来那一点!
整篇文字核心内容在于讨论“新音乐运动”的历史发展,时值抗战进入到最艰苦的阶段,其中对黎锦晖“时代曲”乃至其儿童歌舞音乐的尖锐指摘已不足为奇,对所谓“研究西洋音乐的专家”的批评也时常在一些攻击“学院派”音乐家的文字当中司空见惯,唯有一点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即文中提到的陈洪先生的《绕圈集》。这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份史料线索,凭直觉,我意识到这可能是陈洪先生的论著或文集。联系到抗战时期一些新音乐工作者对陈洪《战时音乐》一文的批判,而这本早于《战时音乐》一文问世的《绕圈集》同样遭到了批评,我预感到如果能使这本《绕圈集》重现于学界,对陈洪的研究将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我在就学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图书馆开始查找这本《绕圈集》,但研究院图书馆却没有本书索引。此后我先后拜托朋友或学生到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等查找此书,均一无所获。几年来,我还先后请教过几位深有影响的老一辈学者,但答案均是对此并不知晓。对《绕圈集》的查找工作因学位论文的写作以及毕业后繁忙的工作而不得不搁置下来,但“绕圈集”这三个字却时常会在我的头脑里“绕来绕去”,难以释怀。
2007年10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岩研究员告知我,南京师大将举行陈洪先生的学术研讨会,其间还会编辑出版陈洪先生的文存。于是我再次想到了《绕圈集》,并希望文章编辑者能够找到这本“神秘”的集子。李岩也对我几次提及的《绕圈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决定认真查找此书。
大约十天后,南京师大出版社负责陈洪先生文集的责任编辑宗琦女士打电话兴冲冲地告诉我一个好消息:《绕圈集》真的找到了!我当时在电话里也是大喜过望。原来,李岩通过赴沪查阅资料的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朱晓红,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这本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珍贵史料。在得到李岩和宗琦的同意与建议后,我决定为此写篇文章,于是便及时地看到了由宗琦快件寄来的“翻拍版”的《绕圈集》。
二、《绕圈集》的主要内容
《绕圈集》是陈洪先生的一本带有随笔性的艺术批评文集,也是目前所见他最早的理论性著作,时年作者仅是一位24岁的青年。文集作为“万人社”策划的“万人文学丛书”之一,由广州泰山书店于1931年5月初版,胡春冰和陈洪任主编。丛书列有译著及中文原著共计26种,除《绕圈集》外,其中还有陈洪翻译的苏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夜》、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选》、德国作家海涅的《鼓手雷兰格》,以及由陈洪本人撰写的《法兰西浪漫派文学鸟瞰》等其他四本著作,从中不难发现青年陈洪在文学领域里的活跃与建树。“绕圈集”的书名缘自作者在“自序”中对文集出版前两年之艺术道路的总结:
回国已经两年了。这两年中我算是活动着,活动的方向我也认不清是朝着东西南或北,只觉得沿着直线进行而已。不停地走了两年,这路程必是很远了,当我正这么想着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又回到了两年前的出发点――我恍然大悟:原来是绕了一个大圈!
在书前“万人文学丛书总序”中,陈洪先生又写道:“这圈虽不过是一个纯圆的零,在那里却埋葬了我两年的青春,纪念纪念它罢了,我于是发了‘绕圈集’的稿子。”
可见,《绕圈集》中的11篇文字均为作者1929年回国后所作,而且,作者把这些文字看成是其人生中一个彷徨的绕圈历程的纪念。在“自序”和“总序”中,作者将自己两年来的行动视为站在“十字路口”之上,并一再流露出“我心里有着说不尽的悲哀”、“心里有着一样的悲哀”的深深抑郁之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作者自认为回国后的两年是在不停地“绕圈”而赔偿苦闷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或许需要了解更多的史料,尤其是要对陈洪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