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中学2010年高考语文学科分析高考试卷分析1第一大题.docVIP

常熟中学2010年高考语文学科分析高考试卷分析1第一大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熟中学2010年高考语文学科分析高考试卷分析1第一大题

常熟市中学2010年高考语文学科分析 高考试卷分析: 1、第一大题语言文字运用中 12个多音字,除“叶韵”的“叶”读“xié”较为生僻外,其它都是常见的字。“叶韵”我们在复习时特别强调过,所以这道题学生做起来没有困难呢,准确率较高。第二题成语辨析题所涉及的四个成语也不陌生,但有学生对 “防患未然”的含义理解不到位,只注意了“防患”,忽略了“未然”,因而错选了这个成语。对于“入木三分”,有学生只记住了“见解深刻”,认为主语为“一番话”,属于对象不当,排除了这个正确答案。三、四两题还是语言运用题,第三题的第二个关键词“略施魔法”学生很难找出。第四题涉及上海世博会,要考生说出丹麦馆中的“小美人鱼”出自哪个作家(安徒生)的哪篇作品(《海的女儿》),然后以小美人鱼的口吻写一段话表示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这道题中的仿句并不难,但多年不考的文学常识再现试卷让不少学生不知所措。 2、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今年选择的文本是宋代散文大家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虽是“墓志铭”,但与以往人物传记类文章近似,叙事生动,文字也浅显流畅。中等水平的考生阅读应该没有问题。第8题翻译的第一句中的倒装“甚矣吾贫可知也”,与《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翻译出来;第二句中的“累其心”和“抑”,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不会翻译;第三句的反问语气,也会有部分学生不能翻译到位。 3、第三大题古诗词鉴赏,选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送魏二》,所问的三个问题是我们平时经常练习的题型,比较容易回答。值得注意的是诗词鉴赏题的第一题还让考生由本诗表示送别季节的诗句联想柳永在《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名句,加入了名句的考查的内容。 4、第四大题名句名篇默写所考的名句,课内6句(初中2句,高中4句),课外2句,分布很合理。课外的“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复习时默写过一次,但可能还会有部分考生遗忘。其中易错的字是砺、疑义、峥嵘、崔嵬、宫阙等。 5、第五、六两大题是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的是当代著名小说家阿城的小说《溜索》,论述类文本阅读选的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书简《谈静》。两题的选文都很精彩,前者场面惊险刺激,人物鲜明生动;后者例证信手拈来,论说深入浅出,问题的设计难易适度。 第11题是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是平时经常训练的题型;第12题是作用题,侧面表现、映衬、反衬的作用,学生基本都能看出,但估计学生在审题时,会忽略“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个要点,而遗忘了概括“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的表现;第13题鉴赏人物形象题,这一题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学生不难回答。第14题是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估计学生答题时在“从不同角度分析”这点上会有欠缺,出现层次不清、角度交叉混乱的现象。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第15题,仔细对照原文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第16题要求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这是平时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中重点训练的内容,分析概括能力强的学生不难答出;第17题是理解词句的含义,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对于第一问理解“静趣”的含义,学生在文中很容易找出答案。对于第二问理解句子的含义,原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够到位。 6、第七大题作文题——绿色生活,三模时我们写过类似的作文题“留下一片绿地”,所以学生在审题上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但估计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只从低碳环保角度来立意,写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内涵比较单一浅显;二是考虑到了“绿色”的含义不单指环保层面的,还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也知道由实到虚的文章更有深度,但是没有抓住“绿色生活”来立意,单纯地把“绿色”理解为某种精神品格,如诚实、坚强、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等,审题立意上有所偏差,造成了作文的低分。 7、“附加题”难度也稍稍降低。有关“经史子集”的填空,让不少平时不关注文学常识或文化常识的考生不知所措。这份试卷前有外国文学常识,后有中国文学常识,今后的考生要多加关注。 二、高考成绩与一模二模成绩比较: 2010年6月高考各班平均分汇总表 班级 语文 语文附加 高三(1)物化 106.4   高三(2)政史 109.9 23.1 高三(3)物化 106.1   高三(4)物化 100.8   高三(5)物化 102.5   高三(6)物化 102.3   高三(7)物生 102.0   高三(8)物生 104.7   高三(9)物地 102.6   高三(10)物地 98.7   高三(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