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伊丽莎白比赛的一等奖们
1991年获得第一名的是二十三岁的法国钢琴家弗朗克?帕勒(Frank Braley),法国钢琴家获第一名已属罕见,更罕见的是,他以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作为决赛曲目赢得头奖。得奖后他红火了一阵,但随后呼声逐渐消减。原因在于他不属炫技型,演奏风格偏内向,有时甚至有心理障碍。记得有一次他与我们列日皇家爱乐乐团(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Royal de Liege)合作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排练时有一个段落听得出他有负担,排练后他反复在台上练习那个段落。按理说应该练得烂熟了,可到了演出时,他还是没能甩掉心理包袱,磕磕绊绊地差点砸在台上。
长江后浪推前浪,每年涌出的一批批年轻选手都各怀绝技,很快就把前浪冲到观众视线之外了。像弗朗克?帕勒?@样既不会煽情,技术又不属最过硬的钢琴家,就不再光彩夺目。如今他在一个室内乐团任音乐总监,很少演奏大型协奏曲,大多出现在室内乐音乐会中。
弗朗克是第二个获得伊丽莎白比赛头奖的法国人,至今,在整个比赛史上只有两个法国人获得过这个荣誉。第一个获头奖的法国人是沃龙达(Pierre-Alain Volondat)。那是在1983年,才二十岁的沃龙达引起了轰动,因为他不仅是第一个获得头奖的法国人,也是第一个获得钢琴头奖的西欧人,在他之前,除了1978年由黎巴嫩选手埃尔-巴查(EL-Bacha)获头奖,其他头奖全部被苏联和美国包揽。
沃龙达是个奇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神态,那直愣愣的眼有点像自闭症患者,让人感觉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大家都知道他来比赛时不像其他选手那样抓紧练琴,而是在布鲁塞尔到处闲逛。所有决赛选手都为那首指定的新作品恐慌不安,多数人一周下来能勉强练好就不错了,可他比赛时却能背谱演出。
沃龙达每次音乐会出场总是让大家忍俊不禁,迈着极慢的步子,目不斜视,面无表情,活像放慢了的电影镜头。可当他的双手一触到琴键,就立刻变成另一个角色了。他把自己融进音乐中,也把所有在场的人都吸引了进去。我有幸参与过为他协奏的演出,亲眼见到这个奇人。记忆最深刻的是他的返场曲目,记得那年有连续数场音乐会,他每次弹完协奏曲,都爽快地加演至少五首返场曲,次次不重,令人叫绝,很少有人能如此慷慨。如今,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他似乎已不再活跃于舞台。
比利时国家虽小,但主办的伊丽莎白国际比赛却是难度最大的。除了比赛曲目繁重以外,进入决赛的选手还要与世隔绝地被关闭在皇家音乐宫殿一周,练习专为决赛而创作的新作品,这是为了考验选手的独立作战能力。很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曾是伊丽莎白比赛的获奖者。
第一届伊丽莎白比赛始于1937年,只限于小提琴,名为“伊萨伊国际小提琴比赛”。那年的一等奖得主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后来比赛因“二战”暂停。战后1951年恢复比赛时,决定用王后伊丽莎白的名字来命名,那一年由来自苏联的柯岗获得头奖。此后,比赛加入了钢琴和作曲,1988年又加入了声乐。
1955年的小提琴比赛,众人又习惯性地都看好苏联选手,可是宣布名次时,却不是大家一致认定的苏联选手席特克夫茨基(Julian Sitkovezky),而是美国选手森诺夫斯基(Berl Senofsky)。据说当晚席特克夫茨基痛苦地在布鲁塞尔街上走了一夜,回去后不久就因忧郁过度去世。而获得头奖的森诺夫斯基为自己的意外成功傻了眼,过后居然不敢上台演奏了。所以人们都说那年的比赛,一下子毁了两个小提琴家。1981至1982年,我在新加坡交响乐团担任第一小提琴时,与森诺夫斯基合作过贝多芬的协奏曲。当时我还不知道他的故事,对他的演奏不太满意,过后听说了他的比赛经历才恍然大悟。相信对于那年已经五十多岁的他,重返舞台是很不容易的举动。
1967年小提琴比赛的头奖获得者易赫勋(Philippe Hirschhon)也是苏联选手,决赛时他的帕格尼尼协奏曲震撼了全场。1981年,他担任了比利时瓦垄室内乐团(Orchestre de Chambre de Wallonie)的首席兼音乐总监。据说他很任性,排练休息时喜欢打台球,常常兴致来了就不肯放下球杆,忘记自己要带领大家排练了;他喜欢喝酒,喝了酒讲话就冲,经常得罪人,与乐团经理以及乐队员的关系不好,因此没干几年就离开了。他与我们乐团合作过不少次,他的演奏与他的脾气一样,很随性,也很主观。有辉煌至极、让你感动不已的时刻,也会出粗糙的、莫名其妙的错误。有次他与我们合作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音乐会由电台现场直播,演奏进行中居然出错停顿下来。那以后乐团就很少请他来演出了,后来我听说他患脑癌去世了,连五十岁都不到。
1980年日本选手崛米柚木(Yusuko Horigome)获头奖,成为伊丽莎白小提琴比赛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