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自然的生命面对生存的困境
摘 要: 本文试以《会明》未删减的文本为依据分析小说主人公性格,并分析该小说是如何从文化视角审视和反映现实的。作为沈从文塑造的一位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老兵,会明带有鲜明的“乡下人”的特性――他还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污染,信守做人的传统美德:热情、勇敢、诚实、善良、纯朴,是一种与自然契合、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同自然的律动保持一致的“自然人”,他正是作者所寻找到的民族振兴的道理――爱国也需要生命,生命力充溢者方能爱国。
关键词: 会明性格 文化视角 乡下人 自然人
2016年江苏语文高考卷现代文阅读(一)使用了京派小说大师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名作《会明》,为了符合试题的要求,命题者在尽量保留小说原貌与作者创作风格的前提下,将文章由原来的7800多字删减为近1500字。沈从文是受“五四”之后社会新体小说作家鲁迅的影响开始创作的,他从鲁迅前期小说创作中接受了以下思想:(1)以小说进行民族文化启蒙的思想;(2)打破旧文体不断创造新体小说形式的思想。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沈从文发展了社会新体小说而创造出新的小说文体――文化散体小说,这类小说文体的内在特征是反映现实的文化视角,外在特征则是形式的散漫。《会明》正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所以删改后的文章看上去似乎很简洁,但是却使得作者本要反映的现实文化不能深刻传达出来。本文试以原文本为依据认识小说主人公会明,并分析该小说是如何从文化视角审视和反映现实的。
一、“呆子”会明
小说主人公会明是一位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老兵,经历了前后十年的行伍生活。十年来,世界许多事情都变了样子,尤其是他所参加的战争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开始蔡锷领导的反袁抗争到二十年代的军阀混战。在会明的心中,蔡锷领导的反袁斗争是这样的:袁世凯要做皇帝,就是这个人(蔡锷)告诉百姓说“中华民国再不应当有皇帝作金銮宝殿欺压人”,大家就把老袁推翻了。然而十年过去了,反袁斗争已经成了军阀混战:这十多年来,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因为上司早已说过许多次,自然是“打倒军阀”,才有战事,不必问也知道。其实他的上司的上司,也是一个军阀。战争已经成为谋求升官发财的手段,成为一种交易。然而这十年间,会明并没有改变:他的身份没有丝毫变化――十年前他是个火夫,十年后他仍然是个火夫。他的生活仍然沿袭着固有模式:无事时烧饭炒菜;战事一起则运输子弹,随连长奔跑。他所在连队的番号依旧是“三十三连”,他在军中的口号永远是“火夫会明”。最重要的是,会明对于蔡锷的崇拜始终保持着,牢记蔡都督的那句“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并时刻准备着照都督说的去做。对于蔡锷的崇拜,使得会明对于战争与军人指责的理解始终如一:“军队为保卫国家驻了营,做着一种伟大事业,一面垦辟荒地,生产粮食,一面保卫边防。”他对战争依然抱着一个崇高的目的:“他实在愿意要打就打起来,似乎每打一仗,便与他从前所想的军人到边境处屯边卫国的事实走近一步了。”从这个角度看,会明绝对是一个拥有神圣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士兵;从会明的“品貌”看,他“应当是一个将军”,但为何他却一直停滞在火夫的职务上呢?作者这样解释:“这天真同善,就是其所以使这个人永远是火夫的一种极正当理由。”不难看出,作者认为在“愚人流血聪明人升官”的旧军队里,诚实和善良正是会明永远是兵而不能升官的原因,因为他不会见风使舵,投机取巧,不懂得随时代的风气变化而变化。会明最缺乏的是“聪明”,是那些四肢和头脑都像猢狲一样的同类人所具有的“聪明”。而在一群聪明人中,会明明显是被排斥在外的:“这一类人开始,随后是全连一百零八个好汉,在位?阀流血之余,人人把他当呆子看待,用各样绰号称呼他,用各样工作磨难他,渐渐的,使他把世界对于呆子的待遇一一尝到了。”反映现实的文化视角使得本篇小说对于现实的投影完全变成人们文化世界的反映,构成这世界的矛盾不再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对立,而是文化观念、文化心态和由此形成的人生形式的对立。
二、“乡下人”会明
沈从文一直称自己为“乡下人”,而他塑造的老兵会明,带有明显的“乡下人”的特征。对于“乡下人”这个词语的内涵,凌宇和聂华苓都曾经做过界定。其中凌宇对于乡下人的精神实质的把握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会明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凌宇指出:从道德状况看,“乡下人”首先是一种“自然人”。因为他们的灵魂尚未或者没有完全被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文明”污染,对人生尊严有着特殊的感觉,信守做人的传统美德:热情、勇敢、诚实、善良、纯朴。他们尽管被驱逼着在黑暗、粗野、肮脏的现实世界里生活,却仍然掩不住他们属于下层人民本质的道德光彩;从人的理性精神着眼,“乡下人”是一种“蒙昧人”。因为他们的理性世界还是一片混沌、原始、蒙茸,处于休眠状态,生命是自在的。他们的人生命运是悲凉的,然而,他们并不自觉其悲凉。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