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惟敏与临朐冯氏文学世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冯惟敏与临朐冯氏文学世家

冯惟敏与临朐冯氏文学世家 郑 树 平 活跃于明清时期的临朐冯氏文学世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风采的文学现象。冯家自冯裕起,祖孙绵延,家学相承,前后七代,历二百余年,共考中进士十二人,有一定文学成就的不下十余人,其诗文集收入《四库全书》的五人,是一个名播海内的文学世家。在这个世家中,除被誉为“曲中辛弃疾”的冯惟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外,一世冯裕,二世冯惟讷,四世冯琦,六世冯溥等也有文名政声,流芳远播,在明清文坛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冯裕(1479—1545),字伯顺,明成化十五年(1479)七月十五日生于辽东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冯之祖籍山东青州府临朐县盘阳村。据《冯氏族谱·赐姓说》载:“明洪武初,诏简山东民三户迁一人戌辽。朐南盘羊有讳思忠者以义勇行,遂家于广宁左卫十三站五家屯。历数传,至宪副闾山祖。”冯氏自裕之高祖冯思忠应募迁至辽东,定居广宁,传到冯裕已历五世,冯裕成名后为官南北,遂有迁归故里的愿望。于嘉靖六年(1527)回临朐省墓,并命长子惟健、五子惟讷与其母定居郡城青州,仍携次子惟重、四子惟敏赴甘肃平凉任职。嘉靖十三年(1534)从贵州按察司副使任上致仕归乡,寓居青州,至此,冯氏家族复归故籍。 冯裕一生大体可分为读书仕进、为官南北、闲居故里三个阶段。冯裕30岁以前的主要活动是读书与求仕。其父冯振官至奉直大夫与南京户部郎中。此时,广宁冯家已为官宦之家,但冯裕父母早亡,由叔祖母池氏养育成人。其青少年时代生活艰辛,却刻苦学习,博通经史。后拜义州贺软为师,专攻程朱理学。弘治十七年(1504)中举,正德三年(1508)进士及第,开始实现其施展抱负的宏图大志。这段时间,冯裕刻苦读书,积极出世的思想行为,对其后来为官清廉持政,节用爱民,教子读书,正直做人,使其家族成为“父子质行齐鲁,诸儒莫及”(《冯氏家传》)的文学世家,都有着重要影响。 冯裕30岁至57岁,南北为官,七易其职。冯裕中进士后,先任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知县,后调安徽萧县。正德六年(1511)升为晋州(今河北晋县)知州,正德下年(1515)迁南京户部员外郎,嘉靖六年(1527)调往甘肃平京知府,嘉靖七年(1528)调任贵州石矸知府,嘉靖十二年(1533)升任贵州按察司副使。一年后,嘉靖十三年(1534)致仕归里。冯裕南北为官28载,综观其为官之道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勤政爱民。他初知华亭,民众遭受雨灾,冯裕令丰收区代受灾区缴纳十分之一的赋税。此举虽惹怒富豪,却深受百姓的欢迎。他知晋州时,滹沱河河道南迁,城北土地失去灌溉之利,遭受旱灾,便将其税粮合理调整。石矸任上,因地处西南边境,民族矛盾复杂,常有争斗。但冯裕处事公正,无所袒护,以安抚代替征剿,曾于双方对垒,千钧一发之际,单车独身前往劝说,使争斗双方悦服。冯裕为官的第二个特点是刚正不阿,处事果断,不屈从权贵。《光绪临朐县志》说他“当官抗直,有裁断,而貌粥粥若无能者。尝谓希宠者负君,媚人者负已,谋身者负人,生平盖三无负矣。”“三无负”是他的人生准则。华亭任上,权阉刘瑾曾威逼利诱,令其袒纵恶徒。冯裕不听利诱,对豪强恶霸依法制裁,得罪刘瑾心腹张文冕,险遭迫害。《冯氏家乘》记他任职南京时,“留守中贵人骄,公不为下,中贵人怒,阴伺其短,欲中伤之,岁余无所得,竞不能害。”正因为冯裕勤政爱民,清廉正直,李维桢在《冯氏家传》中赞扬他“临事不惑,身与远寡,厄穷无怨,白首耆艾,魁垒之士也。” 58岁以后,冯裕致仕归里,定居郡城青州,主要是读书讲学与诗友唱和。他归里的第二年(1535),便与致仕闲赋的石存礼、黄卿、杨应奎、刘澄甫以及丁忧归里的礼部侍郎陈经,除名闲居的蓝田、刘澄甫之弟刘渊甫等八人,结为“海岱诗社”。诗社定有“社约”,按其规定,诗社每月集会一次,轮流召集,集会地点在青州北郭禅林寺。每次集会,社员必须拟赋题一首,古今诗十首。诗社活动持续了近三年。唱和之诗由冯裕四世孙冯琦编为《海岱会集》12卷。此集后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给予高度评价:“八人偕清雅可观,无三杨台阁之习,亦无七子摹拟之弊。” 冯裕晚年除与友人诗赋唱和外,主要是居家读书讲学。由于他为官清廉,所以家徒四壁,囊无余金。《光绪临县志》说他:“官囊萧然,不能自给。”好在长子惟健持家有方,善于经营,使冯裕得以温饱。又加惟重、惟敏、惟讷三个儿子先后中举,惟重、惟讷并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及弟。后代学有所成,使他感到无比欣慰。不幸的是嘉靖十八年(1539)次子惟重客死庐州(今合肥市),幼子惟直于次年病死家中。老年连丧两子,使晚年的冯裕无比忧伤。半生为官的荣耀,隐居田园的闲适,时常交织着清贫生活的困扰及丧子的悲痛。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中,度过他的余生。嘉靖二十四年(1545)六月二十四日,他67岁时,病逝于青州。葬于青州城西北尧王山下。自冯裕后,冯氏祖茔始设于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