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朱陆理学

朱陸理學 14-9-06 宋代理學興盛原因: 宋初諸帝提倡文教,獎勵學術 儒學式微,韓愈倡導儒學復興,為理學先驅 中唐以後疑古惑經風氣盛行,為理學的產生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唐代文學興盛之反動 三教合流的影響 印刷術的改良 書院講學的發達 周敦頤:「文辭,藝也;道德,實也,不知務道德而第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 理學派別 濂-周敦頤教人以誠為立身之本,      以無欲為修養之方法,從?誠? ?靜?之中體認真理  李翱《復性書》--復性者,即回復性之靜與明之本也  此靜乃絕對的靜,即中庸所謂之誠,能誠則自能明,能明則自能誠  誠意--不欺騙自己,不造作  寂然不動者,誠也;誠者,聖人之道也  心有忿怒、恐懼 、愛好 、憂患便不能平正  修身正心--心之所用,不為物慾意氣情感所蔽,而能持其正  能誠則自能明,能明則自能誠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誠者,聖人之本,物之終始,而命之道也。……..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太極圖說》 洛-大程主張理即吾心,不必向外窮索,教人明心見性,以識仁為本,以誠敬存之.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理氣二元說--理是宇宙生成萬物之規律(道)   氣是萬物之本質,生成萬物的原素(器)   萬物皆有理,一草一木皆有理,但萬物歸於一理,故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 小程認定性即理,明性便該窮理, ?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致知在格物,格物即能窮其理?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 理先氣後--氣是形而下者,理是形而上者 萬事萬物皆存在理 二程之理,並非抽象之實體,乃為一道德法則,為自然之理,亦為道德之理   關-張載其學以?易? 為宗, ?中庸? 為體,孔孟為法  治學目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後世開太平 張氏「理」念,豐富了周敦頤「太極」內涵,下啟二程及朱陸理學 閩-朱熹 二程哲學的『理』念 二程的理,不同於客觀事物的規律,因事物的規律不能產生萬物,二程的理既能生萬物,又能統轄萬物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聖言校訓釋義 《書經堯典》:克明峻德 《禮記大學》:帝典曰:「克明峻德」 要時時除去心中的私慾,彰顯本來的良知大德 程頤解讀格物致知 “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若窮其理而已矣”所謂窮理,并不是教人從事科學研究,去認識客觀的事物,而主要是教人去“求于內”,進行內心的道德修養 ? 朱子學說 格-至也 物-事也 致-極也 知-識也 “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 《朱子語類》 二.人性論 朱子認為理體現在人身上的就叫做性 “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      《告子上注》 二程把性分為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天命之性是純善的;氣質之性,由於氣稟之不同,故: “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是氣稟有然也” 又: “稟其清者為賢,稟其濁者為愚” 《二程遺書》 二程與朱子在人性理論上繼承和發展孟子的性善說 朱認為與天命之性相應的是“道心”,即道德觀念 與氣質之性相應的是“人心”,即人的生理須求 人心裡面違背天理的叫人欲 朱認為人性中的天理之所以不明,是由於稟氣的昏濁和物欲所蔽的緣故。 三.認識論 認為人生下來,心中就具備了天下萬事萬物的道理,只是沒有顯現而已,致知就是把這些本來具備的理掌握起來。 ”萬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太極)” ”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             《語類》 萬物統一於太極,但萬物又都是太極的具體表現    月印萬川 朱熹:釋氏云,‘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語類》 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可見 一性圓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玄覺《永嘉證道歌》 《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 知與行的關係 就先後說:知先於行  “義理不明,如何踐履” 《語類》 就輕重說:行重於知  “若講得道理明時,自是事親不得不孝,事兄不得不弟,交朋友不得不信” 《語類》 知行雖然互相區別,但又互相依賴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明”     《朱子全書》 象山學派<陸九淵> 上承孟子的?心學? ,下啟王陽明的?心即理?說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