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应用三维螺旋法进行化学概念建构 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意义绝对不仅仅是定义本身词语所体现出来的表观含义。化学概念形成于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是学科思维方法与研究方法的集合体。传统的化学概念的教学往往还局限在 “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读读定义、圈圈重要字词,停留在让学生对概念进行机械地照搬。其实化学概念的形成不是单一维度的,是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心理表征下的多维立体结构,只有在三重表征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全方位去理解和认识化学概念。新概念的建构应该是一个创设情境,打破原有认识平衡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在新条件下突破瓶颈,建立新的知识平衡的过程;更是一个进一步立体建构、自我丰实、获得螺旋式提升的过程。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运用“三维螺旋法”教学模式实施化学概念教学,通过教师对情境的创设,打破学生认知上的平衡并引发学生质疑,进而产生问题并激发出学生探究问题的原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边探究活动实现三重表征之间的相互切换与碰撞,建立新的认知平衡,最终达到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立体建构。
一、“三维螺旋法”概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最近发展区原则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最近发展区”描述的就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学生处于过渡状态的心理机能。教师应该努力去探寻,通过预设巧妙问题、创设情境等多种途径来激起学生认知上的激烈冲突,使学生由原有的认知平衡状态失衡;然后教师应该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促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实现同化或顺应,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建构新的概念体系。
2.概念“再创造”原则
化学概念的学习在于“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其主要目的是要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建构化学知识,并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合理性、必然性。教师不能只重视知识的单向传递,要使每个学生都在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中重新多维度创造有关的化学知识。学习化学概念不等同于概念定义的学习,若只注重定义,只能让学生感觉到概念是一种硬性规定,是形式符号的堆积,枯燥无味。化学概念从产生到建立、发展直至形成完整体系,都有丰富的生产、生活寓意蕴含其中,绝对不是偶然。所以概念教学中必须提供再创造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再创造”的必要性,给学生“再创造”的机会,才能使概念获得真正的自我建构。
3.化学概念的三维表征原则
化学概念的表征主要表现为三维表征,即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心理表征。宏观表征是指宏观可观察到的知识或信息在大脑中记载和表现的方式,主要是指外在可观察的现象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微观表征是指把微观知识或信息在大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主要是指不能够被人直接观察到的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物质的微观构成、反应机理等微观领域的属性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心理表征是指对概念的整体性质的认知,包括心智图像、过程的记忆等,是概念在学习者头脑中的投射。概念在学生的心理表征一直是发展变化的,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移动过程。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概念的本质,去帮助学生依靠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起恰当而且严格准确的心理表征,使得个性化、立体的心理表征接近于此化学概念的本质。
二、“三维螺旋法”概念教学模式环节的设计
1.宏微互动
概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认识新的概念,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建立宏观表征与微观表征间的联系。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具体操作由两个部分组成。
(1)通过生活中的客观事实,或者精心设计的实验演示来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质疑,推动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究,促进概念的获得。
(2)结构决定的性质,宏观实验现象背后隐藏着微观反应过程。从宏观到微观是学生对事物从感性到理性的一次飞跃。教师通过讲解、展示模型或者借助多媒体技术从微观角度帮助学生想象微观层次上物质的组成、内部结构以及变化运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想象力来理解概念。
2.三维建构
概念的特征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由宏观、微观、心理三维表征支撑的立体结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将新知与旧知发生碰撞,生成新的问题,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获得相应的答案和结论。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和总结,将宏观现象和微观解释进行纯化、提升、重组,形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自我建构有效的心理模型。
3.螺旋提升
概念的完美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1)对于此前经过探究得出的新的概念进行重新梳理,修补和完善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
(2)教师围绕概念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实际问题,通过问题的解构、解答来提升知识重建的能力,引导学生对知识举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