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温州市某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和涌水量预测探究.doc

温州市某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和涌水量预测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州市某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和涌水量预测探究

温州市某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和涌水量预测探究   摘 要:以温州市某隧道为研究对象,分析隧道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其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根据工程特点,采用合理的隧道涌水量计算方法,对该隧道进行涌水量预测,相关研究结论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隧道 水文地质 涌水量预测 中图分类号:P6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023-02 1 工程概况 拟建隧道及接线工程西起茶山街道山根村路口接温瑞大道,沿规划环山北路线位向东南穿越茶山街道霞岙、贾宅、九村,于五美园南设隧道进入大罗山,后路线转向东南经天柱寺水库上游450m处通过,于金山寺以南约110m处出隧道后经天柱变电站北侧,与规划环山路相交,利用规划中的新川大道(红线宽50m)布线,终于滨海大道与滨海十三路(已建)相接,路线全长13.17km。 2 隧道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层结构及其特征 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岩土特征,对隧道区地层分述如下:⑨1含角砾黏性土(Qel+dl)、⑨11块石(Qel+dl)、⑩11全风化凝灰岩(J3x)、⑩12强风化凝灰岩(J3x)、⑩13中风化凝灰岩(J3x)及⑩14微风化凝灰岩(J3x)。 2.2 地质构造 根据勘察报告和地质调绘成果,隧道区构造行迹以断裂构造为主,组由一系列断层和节理组成。隧道两侧各2km范围共发现有7条断层,力学属性均属张扭性,发育2组节理。 2.3 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区共分布三个含水岩组,分别为全新统-中更新统砂卵石潜水含水岩组,岩浆岩风化裂隙含水岩组和岩浆岩构造裂隙含水岩组。 (1)全新统~中更新统砂卵石潜水含水岩组。 分布于低山区的山麓沟谷区,地貌上表现为冲沟、缓坡、洪积扇。岩性为洪积、冲洪积、崩坡积的漂石土、砂卵石土圾含碎石粉质粘土,地下水赋存于结构孔隙中,透水性良好,地下水流畅通,属弱富水性含水岩组。 (2)岩浆岩风化裂隙含水岩组。 广泛分布于大罗山表层,地下水赋存于地表岩石在风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风化裂隙中,一般呈网状分布,全风化层厚度一般在80-150cm,由于厚度较薄,其总体水量不大,赋水性较差,透水性良好,属弱富水性含水岩组。 (3)岩浆岩构造裂隙含水岩组。 隧道区普遍分布,由侏罗系上统西头山组流纹质凝灰岩、燕山晚期侵入钾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组成,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岩石的构造裂隙中。按裂隙的成因、规模的大小等可分为岩成裂隙水、节理裂隙水、断层带水。 成岩裂隙水赋存于侵入岩和火山碎屑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内部应力而产生的原生节理裂隙和侵入岩与围岩火山碎屑岩接触带中。一般原生节理裂隙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均匀,水量较小;在侵入岩与围岩火山碎屑岩接触带一般由于岩浆岩的冷却收缩作用会形成较大的裂隙,一般会赋存带状裂隙水,水量一般较大。 节理裂隙水赋存于岩石在构造运动中因受力而产生的节理裂隙中,根据地调及钻探资料,隧道区岩体节理裂隙发育,但延伸不长,以5-10为主,往往成群出现,间距以3-5m为主,且以闭合为主,部分硅质充填,连通性差,地下水多呈线状或脉状分布,无统一的地下水位,富水性不均一,受构造、地貌、气候及岩性等因素控制,属弱富水性含水岩组。 断层带水赋存于岩石在构造运动中因受力而产生的断层破碎带中。多为脉状裂隙水,它决定于断层带所穿越的岩层透水性的强弱和断层的性质,水量一般比较大。 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3.1 全新统-中更新统砂卵石潜水含水岩组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溪沟水的入渗补结,受季节性影响明显,水位受松散层厚度及地貌形态影响较大,无稳定的地下水位,由于松散层总体较薄,其水量相应贫乏,向沟谷或低洼处排泄,常以泉的形式溢出。 3.2 岩浆岩风化裂隙含水岩组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上覆残坡积层孔隙潜水的入渗补给,季节性动态变化大,水位受松散层厚度及地貌形态影响较大,无稳定的地下水位。常在风化底部以层状泉水的形式泻出。 3.3 岩浆岩构造裂隙含水岩组 成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上覆残坡积层孔隙潜水的入渗补给,往往无统一的水力联系。在侵入岩与围岩火山碎屑岩交界带一般会赋存带状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上覆残坡积层孔隙潜水的入渗补给,在局部坡脚岩体中见有泉水沿节理面渗出,其流量一般小于0.1L/s。 节理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上覆残坡积层孔隙潜水的入渗补给,动态变化大,地下水一般以泉的形式排泄,其流量一般小于1.0L/s。 断层带水缺乏统一的水位,每个含水断层往往具有各自的补给、排泄特征,水质和动态也可以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断层带由于缺乏补给只起贮水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