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计算教学中估算与精算再思索
计算教学中估算与精算再思索 一直以来,在数学领域,计算教学都是一个令数学教者不断探索与研究的课题。而对于计算领域中估算与精算的研究与探索更是从未间断。
谈到估算与精算,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二者的区别:
据研究,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比精算更早,且应用的场合同样极为广泛。它的意义和作用丝毫不比精算逊色。它与精算成为小学数学计算领域中互补互助的“伙伴”;在生产、生活、科技等领域成为公认的“黄金搭档”。
估算是近两年才被请进小学数学教材的新内容。我们在教学视导中了解到:许多老师在估算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我就根据这些问题涉及到的内容谈谈自己对估算的一点认识和思考。通过分析,我发现,老师们在教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主要集中于一点:用精算的观点看待估算。因此,将估算与精算作一番比较,或许能启发老师们对估算产生一些新的认识。
一、精算与估算的基本概念
1. 精算,主要是指依靠数学运算符号,遵循一定的运算规则,按照一定的演算步骤,得到“准确”的结果或“比较精确”的近似值。
2. 估算,就是利用一些估算策略,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计算过程,获得一种概略化的结果。简单地说,估算就是“大致推算”。
根据精算和估算的基本概念,从“计算过程”和所得“结果”的特点来考察现行小学数学所涉及的计算内容可知,精算的外延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1)准确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准确数;
(2)准确计算得到的结果是近似数;
(3)近似计算得到的结果是近似数。
而估算外延的表现形式则比较单一――“简略推算得到的结果是概略数”,通俗地说是“大致推算得到大致结果”。
下面,我们就用实例从两者外延的表现形式上来作些探讨。
二、实例对比
(1)准确计算得到准确数:(为方便计,例题一般先精算后估算)
例1,计算:96×18=1728(这是精算)。
若作估算,则可能有如下策略:i96×18≈100×18=1800
或:ii96×18≈95×20=1900
或:iii96×18≈100×20=2000
例2,简便计算:302+593-407
=300+600-400+2-7-7
=488(简便计算属于精算)
方法二:原式=302+59-5-400-7
=900-400-5-7
=500-12=488(仍然是精算)
若作估算:原式≈300+600-400=500
……
例1、例2属于“可精亦可估”的计算题。值得一提的是,在“准确计算获得准确结果”的情形下,“需精不需估”也是常见的。如,计算3+2、(18―6)×7……
(2)准确计算得到近似数:
例3,计算:3155÷48≈65.729(保留三位小数)
若作估算:i3155÷48≈3200÷50=64
或: ii3155÷48≈3000÷50=60
或: iii3155÷48≈3150÷50=63
……
(3)近似计算得到近似数:
例4,已知圆形花园的直径为10.5米,求面积。
解:S=πr2≈3.14×(10.5÷2)2
≈3.14×(10.5÷2)2≈85.44(保留两位小数)
若作估算:iS= πr2≈3×(10÷2)2≈3×25=75
或:iiS=πr2≈3.2×(10÷2)2≈3.2×25=80
我们早已知道,精算的算法也是多样的,但结果总是“唯一、确定”的(如例2)。
从例3、例4可以看出,精算的结果是近似数时,必须有“精确度”的要求;而估算没有“精确度”的要求。估算的策略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既然允许有不同的估算策略,只要各种策略都是合理的,也就应当承认各种结果的合理性。这说明估算的结果不具有“唯一、确定”性。对于精算习惯了的或精算入了迷的人来说,也不必担心:“估算的结果误差太大,怎么得了?”
其实,数学也是研究生活、研究世界、研究自然的,当数学的规则还未达到与自然界的规则完全一致的时候,拒绝误差、否认误差至少是一种僵化和片面的观念。
我们还可发现,在例3、例4中的精算与估算中,虽然都使用了“≈”这一符号,但两处含义有很显著的区别。精算时,“≈”表示的结果都有明确的“精确度”,而估算时,“≈”却不得有“精确度”的要求。
特别是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前述“需精不需估”和“可精亦可估”的类型外,还存在“需估不需精”和“可估不可精”两种类型:
如,“苹果每千克3.2元,小红的妈妈准备去买17千克苹果,需带多少钱?”这就属于“需估不需精的情形,(用“4×20”、“5×20”……来估算都是合理的;并不需要用3.2×17=54.4来作精算。
三、对估算的新认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