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济源历史文化资源简介
十三章 济源
第一节 概论
济源市,系河南省人民政府1989年7月11日公布的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济源市位于黄河中游北岸,河南省西北部--晋豫交界处的王屋山脚下,西北依太行、王屋二山,与山西晋城、垣曲两市交界;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隔河相望;东与沁阳、孟州二市毗连,总面积1936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一半之多,古有“牛角川”之称。市区地理坐标为东径112°31′--112°35′,北纬35°04′--35°08′之间,海拔高度142.20米,境内济、沁、漭、诸水环城东南流去,焦(焦作)枝(枝城)和侯(侯马)月(月山)铁路线横贯南北,济晋、济洛、济焦、济邵等高速公路和207国道相互交织,对外交通四通八达。
济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有黄河、济水、沁河、小有河等,漭河、水横贯市区东西。这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宜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济源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摇蓝地带,因古“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之一济水发源于此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昌盛,为我国古代中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尤其古代木构建筑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均居全省前列。全市现存历代文物古迹三百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2处,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93处。这些文物遗存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即济渎庙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名城区域,包括济渎庙、奉仙观、延庆寺舍利塔、庙街遗址、望春桥、汤帝庙和北街民居等;以阳台宫为中心的王屋山区域,包括阳台宫、迎恩宫、紫微宫、清虚宫、王母洞及灵山洞、道士坟、孙思邈墓等;以轵国故城为中心古城区,包括轵国故城、大明寺、关帝庙、泗涧古墓群、栗树沟遗址、清真观及其辐射的南姚静林寺、关帝庙、汤帝庙等;以五龙口水利设施为中心的城东区,包括五龙口水利设施、沁河古栈道、二仙庙、裴休冢、荆浩墓、沁园遗址等。
济源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自古以来英才辈出。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聂政,汉代游侠郭解,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唐代茶仙、诗人卢仝均诞生及生活于此。这里有王屋山修道的唐代道教宗师司马承桢,有在济源居住及任职的北宋景德年间太子少师陈省华,工部尚书陈尧叟,集贤殿大学士陈尧佑,节度使陈尧咨,吏部尚书傅尧俞,汉高士“商山四皓”,唐诗人及隐士李愿。济源历史上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慕名来游,白居易赋诗盛赞“济源山水好”。济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有王屋山风景名胜区、五龙口风景名胜区、小浪底景区和济渎庙景区。
济源属传统风貌类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节 历史沿革
济源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据《竹书纪年》记载:济源为“夏康迁原”、“帝柿居原”之夏都,即今济源市区火车站一带。
商代,济源为向国、召国。
周代,西周总隶东都畿内地,为原国(今原城遗址),樊国、向国。春秋时属郑国、晋国和郑国。战国时期封轵国(今轵国故城),为韩、魏之地,先为韩都,后属魏之重镇。
秦代,秦始皇并七国置郡县为轵县。
汉代,设轵县、波县、沁水县。
三国时代,境内设轵县、沁水县,属魏国河内郡。
两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轵邑四度封为侯国,“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境内太行八陉之一——轵关陉为用兵要地。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轵县北部置济源县,属河内郡。至此有济源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于济源县城置西济州,辖阳、燕川、邵原三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废轵县并入济源县,属洛州。
五代时,为济源县,属孟州。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改孟州为济源郡,辖河阳、济源、温、汜水、河阴、王屋六县。金天会六年(1128年)济源郡复名孟州。
元太宗六年(1234年),改济源县为原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元代怀庆路为府;十年(1377年),济源县改属河南省怀庆府。
清代,济源县隶属河南布政怀庆府。
1942年7月,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6年,抗日民主政府更名为济源县民主政府。1975年5月,设济源工区办事处,辖虎岭区、济源县。1977年,济源县隶属新乡地区。1986年,济源隶属焦作市。1986年6月,济源撤县建市,归焦作代管。
1997年1月,济源市实行省直管体制,隶属河南省。
第三节 名城风貌与规划特色
现存济源古城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轵县北部置济源县,与轵县皆属河内郡。在此之前,济源的前身是轵县,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颁诏在古“四渎”之一济水源头修建济渎庙,为了方便和配合朝廷对济渎庙的祭祀,在十四年后设置济源县和修筑济源县城。
济源名城特色比较突出,古城呈长方形、周长五里二百五十步,墙高二丈五尺,宽二丈,池深一丈,阔二丈五尺。隋开皇十六年(576年)建,明景泰四年(1453年)知县李珩增筑,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重修,崇祯十一年知县卢时昇以砖石,清代时有修葺,民国四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