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留守儿童和教师替代父母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留守儿童和教师替代父母关系

论留守儿童和教师替代父母关系   【摘 要】在我们中国社会化、尤其是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留守儿童这一独特现象应运而生。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暂时性的缺席,给孩子造成了巨大伤害。他们只是给予了孩子以生命,却不能真正带给孩子生命发展的意义。而由范梅南教授提出的教师替代父母关系――这一全新的师生关系理念,给予我们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很深刻的启示。 【关 键 词】留守儿童;替代父母关系;生活世界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21-03 一、留守儿童现状与学校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其产生的问题 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现象。经济的发展、城乡的巨大差异,使打工浪潮涌来,造成农村“孩子在家上学,父母外出打工”的现实状况,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外出去发达城市打工。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缺席,导致孩子暂时失去了家的温暖与父母的关爱。为此,家庭教育的环境也随之改变。孩子不得不自己或者跟其他长辈一起生活,他们便成了我们当今社会中的又一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承受着父母之爱与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他们已经成为继离异家庭子女之后受到特别关注的又一弱势群体。据全国妇联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万,而且我们国家的留守儿童仍在与日俱增。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爱母爱的暂时性不在场或缺失,使得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一种无安全感、恐惧的状态之中,这给他们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已有研究一般把留守儿童发展中的问题归纳为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品行问题”,[1]比如在学业问题方面,根据相关研究如“对200个外出打工者子女的一项调查表明,部分留守儿童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课逃学,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不思学习。他们中有45.7%的学生成绩较差,39.3%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11.5%的学习成绩较好,而成绩优秀的仅有3.5%。[2]他们学习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无心向学。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青少年群体可能给学校、社会带来潜在的隐患。 (二)留守儿童与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问题本是社会问题,但他们在学校接受教育,步入到了教育领域,也就属于教育领域里需努力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除了与监护人、同学关系密切,其次是在学校中与他们师朝夕相处的教师。学校,从传统角度上来说,“学校的分界线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的亲密无间的安全感和外面的更为危险的社会开放性之间的过渡性空间”。[3]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风险性越来越大的社会里,我们无法保证具有亲密无间的安全感的家庭存在,尤其是相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所以,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毫无疑问,她需为留守儿童承担起“替代父母”的责任,这也是为儿童迈向外面更大的世界做准备。如范梅教授所说:学校教育应“承担起保护和教导年轻一代如何生活,学会为自己、为他人和为世界的延续和幸福承担责任的这一身神圣的职责”。[4] 二、教师替代父母关系――别样的“父爱母爱” 教师替代父母关系,是范梅南教授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教育学概念。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我们与处在教育关系中的儿童、年轻人或年老者之间的生活方式,而教师的含义则是他们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留意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替代父母”的关系”。[5]成功的家庭,不仅要使孩子做好充分准备去迎接外部世界的诸多风险与挑战,也是培养孩子对亲密无间和道德责任的需求。但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来说,他们的父母远离孩子,无法将这两点给予孩子。所以,学校就需要指向为人父母的规范。 (一)“心向着孩子”――教师应具有的教育学意向 胡塞尔现象学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是“意向”,是指“行为带着它的意义指向一个或多个对象”。[6]“意向性”指的是我们与“生活世界”不可分割的联系。[7]教育学意向性是指教师履行“替代父母”的职责时,出于向善的、为儿童好的动机、尽可能地加强儿童的任何积极意向和品质”,[8]也是我们面对孩子最基本的体验,我们将孩子看做是走进我们生活的另一个人,他像我们提出要求,并且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所以,这种意向也是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对他们的召唤所作出的主动回应。当孩子呼唤我们之时,作为教师,应心向着孩子,积极地作出对他们的回应。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暂时性地缺失父爱母爱,在家里陪伴他们的大多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的心虽向着孩子、关爱着孩子,但他们的这种“隔辈”关爱往往变成了无节制的宠爱、溺爱,给予较多的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却是极其宽容、放任,这种教养便失去了教育意义。家庭中有意义的教育缺失,作为教师,必定是这类学生生活的指引者,更应心向着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