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选】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1~3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5-1 概述 §5-2 EDTA及其金属离子络合物 §5-3 直接滴定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5-4 配位滴定曲线 §5-5 金属指示剂 §5-6 混合金属离子的分别滴定 §5-7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5-1 概述 一、什么是络合滴定 以络合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称之为络合滴定。 二、配合物的逐级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 1. 逐级稳定常数 Ag++NH3 = Ag(NH3)+ 三、简单配合物和螯合物 1. 简单络合物 配位体分子中仅含一个可键合原子,与金属离子逐级络合时形成M Ln型的络合物。 Cu2+离子与氨形成的络合物 2.螯合物 含有两个以上配位原子的配位体,与金属离子络合而形成低络合比的、具有环状结构的络合物。 例如,配位体EDTA分子中有六个配位原子,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具有五个五元环的1:1的络合物。这类络合反应可以作为滴定反应。 EDTA与Cu2+形成的螯合物 §5-2 EDTA及其金属离子配合物 二、EDTA 各种存在形式随酸度的分布 EDTA可以结合六个质子形成六元酸: 三、EDTA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M + Y = MY 四、EDTA配合物水溶液的颜色 1. 无色金属离子水溶液,加入EDTA 后,溶液仍为无色。 2. 有色金属离子水溶液,加入EDTA 后,溶液颜色加深。 CuY2- NiY2- CoY2- MnY2- CrY- FeY- 深蓝 蓝绿 紫红 紫红 深紫 黄 §5-3 直接滴定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在此条件下,如果滴定误差TE≤±0.1%,突跃范围ΔpM≥0.2,则直接滴定的条件为: 实际滴定反应存在的主要副反应如下所示: 直接滴定的条件为(TE≤±0.1%,ΔpM≥0.2): 二、仅有酸效应情况下的K MY’及直接滴定的条件 1.酸效应— H+与Y4-结合,使EDTA络合M的能力降低的现象。 3.条件稳定常数KMY’及滴定条件 p147图5-3的酸效应曲线标出了一些常见离子CM=0.01mol/L时的pHmin。 三、仅有配位效应情况下的K M′Y及直接滴定的条件 1.络合效应—M离子与溶液中其他络合剂L络合,使M与EDTA的络合能力降低的现象。 (2)羟基配位效应 (3)总络合效应系数 3. KMY和直接滴定的条件 16.50-1.70- lg( 105.10+10 2.4-1) -0.45 ≈16.50-1.70-5.10 -0.45 =9.256 五、酸度对条件稳定常数的影响 αY(H) 随pH升高而降低,而αM(OH )随pH升高升高。图5-4反映了lgKM’Y’随pH的变化趋势。 例 计算滴定Fe3+的适宜pH范围 解:已知lgKFeY=25.1, lgαY(H)max =25.1-8=17.1 用插值法求得:pHmin=1.2(最小pH) Fe3+水解时的酸度: 本节作业 思考题 p128~129: 1、2 习 题 p129~130: 2、3、4、5 * 二、络合滴定实例 1. 硝酸银滴定CN-根 Ag+ + 2CN- = [ Ag(CN)2]- 终点时: Ag+ + [ Ag(CN)2]- = Ag [ Ag(CN)2]↓白色 2. Hg(NO3)2滴定Cl-离子,以二苯胺基脲为指示剂 Hg2+ + Cl- = HgCl2 终点时,溶液呈蓝紫色。 3. EDTA滴定金属离子M M + Y = MY 2.累积稳定常数 Ag++NH3 = Ag(NH3)+ Ag(NH3)++ NH3 = Ag(NH3)2+ Ag++2NH3 = Ag(NH3)2+ 特点: ①配位体分子之间没有联系。 ②逐级稳定常数间比较接近。 ③稳定常数比较小,形成的络合物不太稳定。 如:[Cu(NH3)4]2+络离子的逐级稳定常数 K1=104.13 ,K2=103.48,K3=102.87, K4= 102.11。 因此,除个别反应外,大多数简单络合反应不能用于络合滴定。 EDTA双偶极分子 一、EDTA的溶解度 EDTA酸的溶解度 22℃时,0.02g/100mL≈6×10-4mol/L。 E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精选】第三节 西餐岗位培训标准.doc
- 【精选】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doc
- 【精选】第三节 领导艺术1.ppt
- 【精选】第三节 重 力 新授课.doc
- 【精选】第三节 合同的效力.ppt
- 【精选】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修).doc
- 【精选】第三节 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doc
- 【精选】第三节 沙门氏菌检验.ppt
- 【精选】第三节___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ppt
- 【精选】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教案.doc
- 《GB/T 32879-2025电动汽车更换用电池箱连接器》.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21649.2-2025粒度分析 图像分析法 第2部分: 动态图像分析法.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20899.9-2025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碳量的测定.pdf
- 《GB/T 20899.9-2025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碳量的测定》.pdf
- GB/T 20899.9-2025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碳量的测定.pdf
- 《GB/T 33820-2025金属材料 延性试验 多孔状和蜂窝状金属高速压缩试验方法》.pdf
- GB/T 33820-2025金属材料 延性试验 多孔状和蜂窝状金属高速压缩试验方法.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33820-2025金属材料 延性试验 多孔状和蜂窝状金属高速压缩试验方法.pdf
- GB/T 45910-2025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模板保护方案的性能测试.pdf
- 《GB/T 45910-2025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模板保护方案的性能测试》.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