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讲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基本内涵 概念 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门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施加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1)身份特征:专业人员 (2)职业特征:教育教学 (3)工作目的:教书育人 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 狭义的教师系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 《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故尊称家庭教师为“西席”和“西宾”。 《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 老师,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他们做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 师者, 三尺讲台万丈空 桃花源里自耕农 磨剑十年图破壁 开怀一笑坐春风 桃李报我山河丽 我付桃李一片情 不为浮华遮望眼 愿作春泥化落红 三、教师的素质要求 (1)教师的道德要求——教师即道德家 教师常作为社会榜样或者说社会代言人来出现的,人们把他们视为社会优良品德的化身,要求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也是人类善的本性。 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车尔尼雪夫斯基: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发展中存在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教师自身职业认同之间的矛盾 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大量存在。 团结协作的道德要求与教师内部分歧之间的矛盾。 家长与教师的沟通的矛盾。 (2)教师的知识要求——教师即学者 《中国教育报》曾独家组织实施过一项有关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阅读情况的调查,其调查重点是中小学教师“在读什么书”。在13个选项中,根据频度排序,依次为“教学参考书、现实题材小说、教育理论、文史类、时事类等”。 调查结果显示,教学参考书籍高居榜首。 这一方面说明教师队伍总体上具有高度敬业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师阅读范围和知识视野的狭窄。 (3)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 ——教师即艺术家 马卡连柯认为,如果一个教师缺乏教学艺术的应有修养,不能随机应变地应用多种教育技巧,他就不可能成为教师。 他说过,“只有在学会用15到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时,才算是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 韦伯:教育家者,亦即艺术家也。质而言之,即教育上之艺术家也。故于语言,于行动,不可不具有艺术家的能力。以前者言之,则必长于辞辩,巧于衍述。以后者言之,则必精于图画。 ——生动:可感的教育内容 以感性的方式传达深奥的道理 在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搭起桥 ——直观:可见的教育形式 借助于教育媒体的支持 通过感官去感受富有活力的教育 教育智慧 ——机智:快速反应随机应变的能力 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化险为夷 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实事求是、掌握分寸 ——深刻:洞晓事理感悟人生的睿智 对教育内容精髓的把握 (4)教师的身心素质 当前的问题: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 职业声望 强化了“照亮别人必以毁灭自己为前提”的蜡烛观 教师“教书匠”形象的凝固化 呼唤教师的教学欲望——就是教师能把教学视为自己的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升华。 教师的健康心态 “照亮别人必以毁灭自己为前提”的蜡烛观 假如把牺牲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由此,职业幸福感的获得也失去了源泉。 教师“教书匠”形象的凝固化 “教书匠”也故而被理解为依靠教书这门技艺以获取报酬作为生活资料的教师。 既然教书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可以换取报酬,“教书匠”常便会受制于经验主义,造成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保守落后,教学过程的单一重复,缺乏新意,从而钝化研究意识和创造精神,引发职业倦怠,幸福感的获得进程便被阻断。 我们往往不厌其烦地一味强调学生学习欲望的激发和兴趣培养,却忽视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教师的教学欲望。 所谓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