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氧介导的铁过载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pdfVIP

活性氧介导的铁过载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活性氧介导的铁过载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Med J Chin PLA, Vol. 40, No. 2, February 1, 2015  97 论 著 ·基础研究· 活性氧介导的铁过载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及其 机制探讨 沈继春,张宇辰,赵明峰 [摘要] 目的 建立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铁过载(IO)模型,并对铁过载模型小鼠进行去铁及抗氧化 治疗,探讨铁过载对小鼠BM-MSCs 的损伤作用及活性氧(ROS)在该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 40 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铁剂(右旋糖酐铁,25mg/ml)组(IO组) 、铁剂+去铁治疗(DFX ,125mg/kg)组 (Fe+DFX组) 、铁剂+抗氧化治疗(NAC ,40mmol/L)组(Fe+NAC组) ,每组10只。从小鼠密质骨中分离BM-MSCs培养至 P1代,检测BM-MSCs 内铁颗粒、不稳定铁(LIP)及ROS水平;利用倍增时间及CCK-8试剂盒检测BM-MSCs增殖情况; 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ALP) 、茜素红染色、成骨分化基因检测等方法评估BM-MSCs成骨分化能力;采用油红O染色检 测BM-MSCs成脂定向分化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铁剂组BM-MSCs 内存在明显铁颗粒,LIP及ROS水平明显增高 (P 0.05) ,倍增时间明显延长(2.07 ±0.14d vs P 1.03 ±0.07d , 0.01) 。DFX组及NAC组倍增时间较铁剂组有所缩短,分别 为1.52 ±0.07d与1.68 ±0.03d(P 0.05) 。与对照组比较,铁剂组BM-MSCs矿化能力及向成骨细胞分化能力下降,成骨基 因ALP 、RUNX2 、OSN表达增强,而成脂定向分化能力增强。在去铁及抗氧化治疗后,上述改变发生部分逆转。结论  铁过载可影响小鼠骨髓MSCs 的增殖及定向分化能力,其机制可能与铁过载所致ROS升高有关。 [关键词] 铁超负荷;间质干细胞;活性氧 [中图分类号] R55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577-7402(2015)02-0097-07 [DOI] 10.11855/j.issn.0577-7402.2015.02.03 Effect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ediated iron overload on murin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its mechanism SHEN Ji-chun1 2 2* , ZHANG Yu-chen , ZHAO Ming-feng 1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ogistics University of People’s A rmed Police Forces, Tianjin 300162, China 2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The First Central Clinical College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192, 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zmfzmf@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Tianjin (13JCYBJC23400),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undation of Tianjin Health Bureau(2013KR07)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