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2012.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2012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三、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 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秦实行暴政,民心大失,二世而亡。代秦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取秦亡史训,稳固天下民心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何谓“黄老之学”? 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黄老之学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黄老之学后来为什么走向衰落呢? 1、“黄老之学”的哲学思想 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特点 老子这里说的“无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概念: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 1、“黄老之学”的哲学思想 2、黄老之学的兴起(汉初) 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②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黄老思想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1、“黄老之学”的哲学思想 2、黄老之学的兴起(汉初) 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②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黄老思想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3、黄老之学的作用 ②汉初的“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 ①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国力增强。 黄老之学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1、“黄老之学”的哲学思想 2、黄老之学的兴起(汉初) 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②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黄老思想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3、黄老之学的作用 ②汉初的“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坚实基础。 ①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国力增强。 4、黄老之学的衰落 ⑴原因: ①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符合中央集权要求的新的理论体系。 ③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推崇 “有为”而治。 黄老之学走向衰落的原因和标志是什么 ? ⑵标志: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①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符合中央集权要求的新的理论体系。 ③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推崇 “有为”而治。 1、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新儒学的兴起) 1、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新儒学的兴起)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⑴来源: ⑵内容: 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①“大一统”理论(“新”所在):援引《春秋》推崇大一统理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三纲五常”理论: 强调君王施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并提出“三纲五常” 的伦理道德标准。 ②“天人感应”学说(基础、核心):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1、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新儒学的兴起)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⑶特点: ① 主张政治、思想等方面“大一统”,强调君主的权威,宣扬君权神授。 ②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以神权限制王权。 ③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核心,融儒学、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④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⑷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也有利于限制君主权力和防止暴政,使君主实行“仁政”。 ②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最后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 1、根本原因: 2、影响: 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2)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