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宋代书法理论中的复古风气
【摘要】 宋代书法理论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复古风气,以前人而论今人几乎成为一种常态。这样的复古风气并不一定要立刻对其作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但这一现象应当被我们所关注。从创作评价上的复古热情、理论起点上的厚古薄今和书法理论复古的时代语境三个方面看,宋代书法理论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关键词】 宋代书法理论;创作评价;理论起点;时代语境;复古风气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繁荣的阶段,文学中的词和古文,绘画中的花鸟和山水,乃至专门设立的画院等等,都有着超越前代的地方。但是,宋代又是一个特别强调复古的时期。比如高度繁荣的文学在北宋之初就提出了复古运动,复古成为宋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推动力。时人所谓:“文章自唐衰,历五代,日沦浅俗,??以大敝,本朝柳公仲涂始以古道发明之。”(韩琦《尹公墓表》)在宋代复古的大环境下,宋代书法理论也表现出了很强的复古色彩,我们从创作评价、理论起点和时代语境三个方面来讨论宋代书法理论的复古风气。
一、创作评价上的复古热情
宋人在书法创作的评价上表现出特别高的复古热情,几乎到了评书必古的程度。以前代的作品、风格为标准来评价当代作品和风格,成为宋代书法创作评价的一个常态。具体看,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技法评价上推崇前人。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在技法上对前人作品的模仿有着特别的要求,这一点在宋代得到特别的强调。从中国书法发展史的角度看,宋代书法在技法上是有着自己的面貌。以宋徽宗的?C金体为例,横划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用笔源于褚、薛,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这些特征都呈现出一个瘦直挺拔的崭新面貌。但是,宋人推崇前人的技法。
宋人非常喜欢谈论自己学习前人技法的经验。苏轼曾非常自得地说明“不学与学”的关系:“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学之则无法。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1]1430黄庭坚在如何学习真迹上谈了自己经验:“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披撇,致大失真。唯吉州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后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差,乃知颜出于褚也。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其弟公绰乃不俗于兄,筋骨之说出于柳。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2]977
具体技法指导上,姜夔《续书谱》说的比较全面。他认为学书要在技法上强调继承,以前人的技法为榜样:“‘心正则笔正’,‘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皆名言也。故不得中行,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然极须淘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又作字者亦须略考篆文,须知点画来历先后,如‘左’‘右’之不同,‘刺’、?p之相异,‘王’之与‘玉’,‘示’之与‘衣’,以至‘奉’、‘秦’、‘泰’、‘春’,形同体殊,得其源本,斯不浮矣。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为长短浅深,使为纵横牵掣,转为钩环盘纡,用为点画向背。岂苟然哉!”[3]173对前人观点如此熟悉并演绎,可见其对古人技法的推崇备至。
其二,审美评价上以前代为最高标准。
宋代书法有着自己的风格,所谓“宋人尚意”说的就是这个评价。但是,宋代的书法理论中,宋人往往首先是将前代的风格特征作为本朝审美的标准。宋人喜欢到前人作品中去讨论风格演变,体现出对前人审美特征的熟悉和爱慕。米芾就曾经非常详细地对唐代名家作了自己的评价:“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皆不如作郎官时婺州碑也。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妍媚,此自有识者知之;沈传师变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御史萧诚书太原题名,唐人无出其右,为《司马系南岳真君观碑》,极有钟王趣,余皆不及矣。”[2]976
宋人更多的是以前人?肀冉辖袢耍?从而认识今人的审美特征和成就。黄庭坚曾经以前人的审美特征来说明苏轼作品的“脱俗”特征:“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规摹古人,自有长处,至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所谓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与也。”他还从将苏轼和自己的作品与前人作专门的比较:“余尝论右军父子以来,笔法超逸绝尘惟颜鲁公、杨少师二人。立论者十余年,闻者瞠若晚识。子瞻独谓为然。士大夫乃云:苏子瞻于黄鲁直爱而不知其恶,皆此类。岂其然乎!比来作字,时时仿佛鲁公笔势,然终不似子瞻暗合孙、吴耳。”[4]355-356
其三,评价行文中大量运用前代典故。
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一生写有600多首词,他喜用典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