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性理论与人格修养.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德性理论与人格修养

思考两个问题—— 儒家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一切均要从“修身”开始?一个人的德性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伦纲常,它与一个人“德性”培养又有怎样的关系? 一、伦理内涵之解读 “伦者,识人事之序也”,可见、“伦”乃是对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界定。 “理”的原义作动词,是“治玉”之意。 《战国策》中有这样一句话:“玉之未理者为璞……,玉虽至坚,治之得其鳃理以成其器。” “理”后引申为道理和准则之意。 “伦理”连用其义就是说人们在处理人与人的这种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伦 理 具体体现 父子 有 亲 父慈子孝 君臣 有 义 君仁臣忠 夫妇 有 别 夫能妻贤 长幼 有 序 兄友弟恭 朋友 有 信 汝诚吾信 二、道德内涵之解读 “道”,据许慎在《说文解字》卷二中说“道,所行道也。”的解释来看,道之本意是指道路。后引申为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 “德”在中国古代通“得” ,关于为什么“德”要通“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论语集注》中说: “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 可见,“德”真正要“得”的是“得道”,是要将“做人”所应当遵循的各种原则和规范内化于心,并能够持之以恒地保持下去。所以,“德”之“得”绝非自我利益之得,而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得”。 许慎讲:“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可见,“德”与“得”之所以相通还在于凡是道德的行为都是外益于他人,使他人有所“得”的行为,此即“德”之“外得于人”的功效;同时行为主体在这种道德追求中自己也会获得极大地精神满足,此即“德”之“内得于己”的功效。从这个意义上讲,“德”之“得”对于“德行”所施之对象而言是一种利益之得,而对于行为主体来讲则应当是一种心灵之得,一种精神之得 。 什么是“道德”? 朱熹注解“道德”时说: “道者,人之所共由; 德者,己之所独得也。” 可见,道德应该有两种界定方式,一个是从外在的“道”来诠释道德;一个是从内在的“德”来诠释道德。 道德就外在的要求而言讲的是做人的规矩; 道德就内在的要求而言讲的是做人的品质. 一个人如果能将外在的“道”与自身内在的“德”统一起来,就拥有了道德。 “道德”概念的两种界定方式: A、以“道”之意释道德: 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具有善恶价值属性的行为规范。 B、以“德”之意释道德: 所谓道德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做人”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即:道)内化为自己的个体人格品质(形成德性),然后再通过自己自觉地行为释放(德行)达到既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同时也有利于自己完善自我人格品质和提升人生境界的精神需要的主体性追求的行为。 所以,孔子说: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所谓主体性的行为就是指个体在完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在自知之中所进行的自为、自成、自律、自控的行为活动。 自为 自成 意志自由 自知 自律 自控 三、伦理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A)二者的联系: 伦 理 道 德 “人伦之理”就是“为人之道”,将二者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品行你就拥有了“为人之德”。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