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14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14 出 栈 (清)张问陶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送险亭①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②。【注释】①送险亭:在四川境内栈道终点处一座亭子。②陈仓:今宝鸡市境内,为关中与汉中交通要冲。“栈”即栈道,在绝险处傍山架木而成的道路。古时,沿三峡由陆路入川及由陈仓(今宝鸡)越秦岭入川,沿途都修有栈道。诗中所写的“出栈”是诗人从四川沿栈道走到陈仓。诗人本身就是四川人,诗中所写的该是他的亲身经历。 张问陶(1764~1814) 清代官员、诗人。字仲冶,一字柳门,因故乡四川遂宁城郊有一座孤绝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号船山,也称“老船”,因貌似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其诗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都察院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因违背上官意志,辞官居吴县(今苏州)虎邱。晚年遨游大江南北,病卒于客舍。 (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夸张,拟人, 描写了诗人走出险境后,回首走过的险峰好像在飞舞,生动形象地表现诗人走过险途之后的轻松、欣慰和愉悦的心情。 (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 打破历险在前、喜悦在后的常规,先写喜悦,后写历险。 在人生征途上,如果处于逆境,一定要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这样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解析】这首诗的布局别具匠心。按常理,应是历险在前,喜悦在后,而诗人却做了相反的安排。人们在大难面前,考虑的往往是如何战胜它,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只有在享受了胜利的喜悦之后,抚摸伤口之时,才能感到先前的经历竟是如此艰险。诗人这样写,给人以新奇,给人以欣慰,确实高明。 另外,修辞手法用得也极为巧妙。“马嘶人语乱斜阳”——“斜阳”怎么会“乱”呢?那是诗人在欣喜若狂中的错觉,突出了他出栈后的欣喜之情。“万峰飞舞下陈仓”——“万峰”怎么会“飞舞”呢?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山势的险峻。 “栈”即栈道,在绝险处傍山架木而成的道路。古时,沿三峡由陆路人川及由陈仓(今宝鸡)越秦岭人川,沿途都修有栈道。 诗中所写的“出栈”是诗人从四川沿栈道走到陈仓。诗人本身就是四川人,诗中所写的该是他的亲身经历。 诗的一、二两句是写走出栈道后的喜悦及眼前所见到的景色。走出栈道,人欢马叫,欣喜若狂。这时已是红日依山,夜幕将临的时候。放眼前程,一片水稻将熟,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从此,危险的栈道已经走完,,将步入坦途了。 三、四两句是补写来路的险要。送险亭在栈道的终关(也可以说是人川时的起点)。诗人到了送险亭,回头一望,但见“万峰飞舞下陈仓”,真是惊心动魄啊! 这首诗的布局别具匠心。 按常规,应是历险在前,喜悦在后,而诗人却作了相反的安排。这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定势。人们在大难当前,考虑的是如何战胜它,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只有在享受了胜利的喜悦后,抚摸伤口,’才体会出先前的经历竟是一场恶战,因而惊心动魂。诗人这样写,给人以新奇,给人以欣慰,确是高明。其次,是修辞手法用得巧妙。 韩愈的《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又题为—游城南晚春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