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法2叙述句
語法2:古漢語通論(八) 敍述句,矣字,焉字(被動句) pp.252-261 敍述句----根據主謂之間的施受關係可分爲兩類: 1.主動句 2.被動句: (1.)無標誌(意念上的)被動句 (2.)被動句式 主動句 普通敍述句: 雙賓句:p.252 授予類動詞:授.貽.遺.與.予.賞.饋(餽歸).賫(jī賷齎).釐.錫(易賜)…… 告示類動詞:告.示.語.問.誨…… 一般及物動詞:間接賓語不一定都是代詞“之” 。例如, 無生民 心。 且君嘗為晉君 賜矣,許君 焦瑕…… 晉侯飲趙盾 酒。 “為”字帶雙賓:p.253 賓語前置1:p.253-254 賓語提前,“是、之”複指 1.宾语是名词、代词或词组,用指示代词“是”或“之”(焉)複指,则可前置于动词之前。例如: 且吴社稷是卜,岂为一人?(左传·昭公五年)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 我周之東遷,晉鄭 焉依。(左傳隱6《周語》作“晉鄭是依”) 數量表示法 1)動量詞:表示行為數量的詞序特點 現代漢語表示行為數量,一般都在動詞之後用表動量的數詞和量詞; 古代漢語,特別是先秦漢語一般不用動量詞,而只在動詞之前加數詞來表示。例如: 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左傳·成2) 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輸) 被動句 意念上的被動句 被動句式 意念上的被動句 也稱“無形式標誌的被動句”。句中沒有任何專門用來表示被動作被動形式標記的詞語,主語的被動性質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和主動句在句法結構上沒有區別。例如: 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chí) ,子胥靡。(莊子·胠篋) 諫行言聽。(孟子·離婁下) 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史記·蕭相國世家) 被動句式 也稱“有形式標誌的被動句”。指從句子結構本身就能看出主語的被動性質的被動句。句中有某些助動詞、助詞或介詞等作為被動句的標誌,並構成多種句子形式。 1)“于(於)”字句 在動詞後加上介詞“于(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即施動者。 句式:動詞十於十主動者。例如: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孫子兵法·虛實)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文倦於事,憒於憂,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馮諼客孟嘗君) 練習題請指出出下列句子中的被動句: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報任安書) 志乎古必遺乎今(韓愈答李翊書) 生孩六月慈父見被(李密陳情表) 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韓愈進學解) (劉)岱不從遂與戰果為所殺(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秦王復擊荊軻被八創(戰國策荊軻刺秦王) 晉惠公被秦所納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戰於韓被秦所獲(禮記坊記孔穎達疏)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天時不如地利) 操吳戈兮被犀甲(楚辭國殤) 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荀子榮辱) 練習題請指出出下列句子中的被動句: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報任安書》) √志乎古,必遺乎今。(韓愈《答李翊書》) 生孩六月,慈父見被。(李密《陳情表》) √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韓愈《進學解》) √(劉)岱不從,遂與戰,果為所殺。(《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秦王復擊荊軻,被八創。(《戰國策?荊軻刺秦王》) √晉惠公被秦所納,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戰於韓,被秦所獲。(《禮記?坊記》孔穎達疏)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天時不如地利》) 操吳戈兮被犀甲。(《楚辭?國殤》) √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荀子?榮辱》) * * 2. “之謂也(矣.乎)”無論前置的是名詞還是代詞,一般都用“之”複指。例如,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3.有時賓語前加“惟(唯)”,突出賓語,強調賓語的單一性,排他性。例如: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從。(左傳·宣15) 小國將君是望,敢不唯命是聽?(左傳·襄28) 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左傳·隱11) 先秦漢語也有把數詞置於動詞之後的,其為數不多,數詞都有“眾多”意,可見這種詞序意在強調數量多。例如: 距躍三百,曲踴三百。(左傳·僖28) 鞭師曹三百。(左傳·襄14) 親推之三。(左傳·定9) 古代漢語也有為了強調某一行為的數量,而改變句式,把數詞放到句尾,其前加“者”,使“者”前詞語作主語,數詞作全句的謂語, “者”的作用是複指前面的動作行爲,例如: 於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趙策) 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齊策)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