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与美食家.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汪曾祺与美食家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汪曾祺大概是跨界最广、“帽子”最多的一位了。如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诗人、书画家等等,还有一顶“帽子”―――美食家。尽管美食家得名较晚,但影响力不小,知名度甚高。而在这些众多的雅称中,他可能最乐于接受的就是“美食家”这顶帽子了。他去世后,诸如美食圣手、美食大师、食林盟主、风雅吃货等光环也不由分说地戴到了他的头上。一些出版社争先恐后地出版他关于美食文化的散文集子,从较早的山东画报出版社的《五味》、北方文艺出版社的《汪曾祺谈吃》,中国文联出版社的《四方食事》,青岛出版社的《家常酒菜》;到新近的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寻味:汪曾祺谈吃》、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老味道》、九州出版社的《旅食与文化》,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做饭》等,销量都不错。且有的书还一版再版,受到了亿万读者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好评。诚如一家出版社的推介词中所说:“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怎么个来历说的头头是道,烘托得恰到好处。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是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拉得最近的人。”虽然各个出版社的书名各异,选取不同,其总源也都是来自汪曾祺的美食文章,但仍然赢得图书市场,获得读者的追捧与青睐,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汪曾祺美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以及他在美食文苑中的地位和影响。   汪先生对王世襄之烹调艺术甚为推崇。他说:“学人中真正精于烹调的,据我所知,当推北京王世襄。”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听黄永玉说,有一次有几个朋友在家会餐,规定每人备料去表演一个菜。王世襄来了,提了一捆?[。他做了一个菜:焖葱。结果把所有的菜全盖下去了。”在文章结尾处,汪先生又说:“学人所做的菜很难说有什么特点,但大都存本味、去增饰,不勾浓芡,少用明油,比较清淡,和馆子菜不同。北京菜有所谓‘宫廷菜’(如仿膳)、‘官府菜’(如谭家菜、‘潘鱼’)。学人做的菜该叫个什么菜呢?叫做‘学人菜’,不大好听,我想为之拟一名目,曰‘名士菜’,不知王世襄等同志能同意否?”   那王世襄老先生忒有趣,特地就汪曾祺所讲之事及所问之题写了一篇《答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既认乎其真地,又风趣幽默地一一作答。王老先生云:“序中说我去朋友家做菜连圆桌面都是自己用自行车驮去的,这是传闻之误,我从未这样干过。记得几年前听吴晓铃兄说起,梨园行某位武生,能把圆桌面像扎靠旗似的绑在背上,骑车到亲友家担任义务厨师,不知怎的,将此韵事转移到在下身上。实在不敢掠美……”至于“焖葱”之说,王老云:“这是言过其实,永玉夫人梅溪就精于烹调。那晚她做的南洋味的烧鸡块就隽美绝伦,至今印象犹深。永玉平日常吃夫人做的菜,自然不及偶尔尝一次我的烧葱来得新鲜,因此,他才会有此言过其实的不公允的评论。”文末,王老爷子还故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列举了糟煨冬笋、炖牛舌、油浸鲜蘑、锅塌豆腐、酿柿子椒、清蒸青鱼、海米烧大葱等七个菜,反问汪曾祺“该叫个什么菜”?随后,便坦陈其言:“‘学人菜’,我不同意。‘名士菜’,越发地不敢。他一本正经地宣称,把自己做的菜称之为‘杂合菜’,是完全符合的。”   汪朗回忆说,老爷子住蒲黄榆时,有个周末上午,王先生突然打来电话问地址,说是要过来一下。进门之后,他打开手里拎的一个布袋子,跟老爷子说:“刚才在虹桥市场买菜,看到茄子挺好,多买了几个,骑车送过来,尝个鲜。”那是大夏天,王先生上身一件和尚领背心,下面一条短裤,光脚穿了双凉鞋,和胡同里的老大爷没什么两样。两人没说几句话,王先生就起身走了。蒲黄榆在虹桥市场南边,王先生家在北边,为了送这几个茄子,他老先生一来一去得多骑半个多小时。   汪曾祺、王世襄这两位文人美食家,不仅没有某些旧文人的那种文人相轻的陋习,而且有一种文人相亲、文人相惜的美德。1997年三、四月间,汪曾祺曾对前来采访他的崔普权说:“你该写写王世襄先生,学者中真正精于烹调的,据我所知,首推王世襄啦!”(崔善权《也馋》)王世襄也与采访他的记者说:“我跟汪曾祺很熟,我在他们家里做过饭。”他还说:“他很喜欢写东西,沈从文的弟子,得了真传,文笔很好。”   陆文夫是一位与汪曾祺并美的作家、美食家,他的小说《美食家》发表后,美食家一词不仅传遍了文化界、烹饪界,甚至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普遍程度。他们两人是一对知交酒友,陆文夫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作家们的活动很多,大家劫后相逢,也欢喜聚会。有时在北京,有时在庐山,有时在无锡,有时在苏州。凡此种场合,汪曾祺总是和我们在一起。”陆文夫认为:“汪曾祺不仅嗜酒,而且懂菜,他是一个真正的美食家,因为他除了会吃之外还会做。”   汪曾祺的文化美食对年轻一代美食家颇有影响,更得到他们的敬佩和推崇。   作家陈建功也是一位美食家,尤其对涮羊肉情有独钟,别具心得。汪先生主编《知味集》,特约建功写一篇入集子。建功对此颇为自得,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