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临床治疗痛经方法详解 - 针灸、艾灸、耳穴、刮痧及要穴
                    中医临床治疗痛经方法详解 - 针灸、艾灸、耳穴、刮痧及要穴
中医临床治疗痛经方法详解 - 针灸、艾灸、耳穴、刮痧及要穴
1.针刺承山穴,强刺激,约1分钟见效,3分钟腹痛明显减轻. 双侧次髎穴,配合艾灸,几分钟就可以止住剧痛。
  中医病例:赵XX,女,19岁。1984年4月17日下午月经来潮前数小时下腹疼痛渐剧,经治无效。1小时后患者在床上翻滚,高声叫痛,伴恶心呕吐。家人请余(一位中医)往诊,立即针刺承山穴,深1.5寸,强刺激,约1分钟见效,3分钟腹痛明显减轻,诉全身无力,约5分钟患者入睡。留针10分钟起针,当晚月经来潮无阻,伴多量血块,次日可坚持上班。
按语:针刺承山治疗痛经机理不明。从治疗过程中发观以内分泌失调、气滞血瘀及精神因素所引起者疗效显著,而子宫发育不良和体质虚弱所引起者疗效较差,故针刺承山穴可能调整内分泌和大脑皮层的功能,并有活血化瘀作用???
针双侧次髎穴,配合艾灸止痛效果非凡,立竿见影,几分钟就可以止住剧痛。临床治疗数百例,基本个个良效。
2. 舒筋散寒、活血通络的承山与滋阴补肾、调理冲任的太溪的配伍:双侧太溪穴,承山穴, 每次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月经来潮疼痛进行治疗,每次治疗2日,每日1次.
绝大多数患者在1~2分种内疼痛明显减轻消失。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妇女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的小腹或腰部疼痛或痛及腰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严重时可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出现昏厥。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尤以青年女性多见,其发病原因,常与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我们从1994年试用承山、太溪两穴治疗痛经37例,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37例痛经患者中,16~29岁30例,30~40岁7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经妇科诊断为原发性痛经33例,继发性痛经4例;中医辨证分型属寒湿凝滞型12例,肝郁气滞型11例,气滞血瘀型10例,肝肾亏损型4例。
2、治疗方法:
(1)取穴:承山(双)、太溪(双)
(2)操作:常规消毒皮肤后,令患者俯卧位,以6寸毫针刺双侧承山穴,快速进针,提插捻转结合运针,强刺激:以1寸毫针,直刺入双侧太溪穴,提 插捻转结合运针,针感至大腿内侧腹股沟。两穴留针15~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行针1次。月经来潮疼痛进行治疗,每次治疗2日,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3、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连续治疗3个周期后停止治疗,再观察2个周期。诸症消失,不再复发为痊愈,症状减轻为有效;诸症无变化或2个周期内复发同前者为无效。
治疗结果:37例中痊愈35例,症状好转2例(均为继发性痛经),总有效率100%。
4、典型病例
(1)王某某,22岁,初诊1994年10月。病史:自月经初潮起,每次月经小腹疼痛,连及腰骶部,经量少,色暗红,夹有瘀块,得热痛减,尿清,便溏。妇科诊断为痛经。曾口服元胡止痛片及调经丸,疗效欠佳。
望诊:舌苔白腻。切诊:脉沉紧。
中医辨证:寒湿凝滞型。
治宜:温肾散寒,化瘀止痛。
治疗:取承山(双)、太溪(双),经1次治疗后,疼痛基本消失,嘱其每次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3次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2)张某某:40岁,于1995年8月来诊。诉:每行月经后腹痛,头晕、心悸、经期正常,腰痛绵绵,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
望诊: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舌质淡。
切诊:脉沉细。
中医辨证:肝肾亏损型。
治宜:补气养血,调理肝肾。
治疗:取承山(双),太溪(双)。经1次治疗后,疼痛缓解,诸症减轻。治疗3个周期后,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5、讨论
(1)承山、太溪两穴治疗痛经,不仅止痛效果显著,而且起效时间快,绝大多数患者在1~2分种内疼痛明显减轻消失。此外,此法操作简单、便捷、效果好,花费少,是目前其他治疗方法无法相比的。
(2)从治疗上来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继发性痛经若器质性病变较重,应配合进行相应的治疗,否则效果将受影响。
(3)祖 国医学认为,痛经的病机总归于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肝郁气滞型肝法肾亏损型等四种原因所致。针刺承山穴,能疏通足太阳膀胱经; 针刺太溪,能通调足少阴肾经;两条经脉互为表里,互为补充。这一阴一阳的配伍,也正符合明代杨继洲所说:“圣人之定穴也,有奇有正”的论述。这里所谓的 ‘奇’、‘正’就是指阴、 阳、表、里、相反相成,相互为用;也就是舒筋散寒、活血通络的承山与滋阴补肾、调理冲任的太溪的配伍关系。
(4)根 据经络循 行理论:承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和带脉相会,绕带脉又冲激任督二脉;正可驱除胞宫之寒滞,运行气血,温煦下焦。太溪穴,属足少阴肾经,抵阴 谷,贯脊会督脉环出于前,循商曲,贯肝,入肺;正可补益气血,调理冲任,滋补肝肾。因此,采用承山、太溪治疗可以起到:通行气血,调理冲任,温熙 下焦、滋补肝肾、平衡阴阳之作用。
(5)现代医学认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