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外通史】各国的茶道.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外通史】各国的茶道

【中外通史】各国的茶道。。。 附件: 中国的茶道   (一).唐时的基础   我国的茶道是到六世纪(唐朝)时陆羽集前人之大成,再加上他 自己的精心研究撰写『茶经』,进而推广传播,才奠定了茶叶今日之 基础。陆羽的『茶经』分为三篇(即上、中、下三卷),而事实上是 分为十章如下:   一之源:茶的起源   二之具:制茶的工具-------二~六为茶道实务:   三之造:茶的制造 -------有关之工具、器具大部份已被时代 淘汰,而制造方法则因茶叶由来   四之器:制茶的器具-------早期的固型茶到现在的散型茶,其 制造过程、方法、情况均有所   五之煮:茶的煮法 -------不同;至于煮与饮,因茶叶改为冲 泡方式而不再用烹煮,   六之饮:茶的饮法 -------所以仅有〞饮〞聊具参考价值。   七之事:茶的历史   八之出:茶的产地   九之略:茶的概略   十之图:茶的挂图        以下仅就『茶经』之内容作一简要的探讨 1.从前的固型茶,成以后是又乾又硬,要煮用时必须先用以火 烤。      2.烤时持茶近火,经常里外翻转;如是以火烤而乾之茶,则烤至火气透为止;如是以日光乾燥之茶,则烤至柔软舒展为止。      3.烤过后,又须加以研碎;其粉末如米粉者方为上等,如细角 者为下等。      4.煮茶时之炭、薪规格:      A.木炭为佳如桑、槐、桐、枥之类。      B.坚薪次之膏多之木或无用废材不用。      a.膏多之木:如柏、桂、桧。      b.无用废材:指朽腐之木。      5.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中等,井水者下等,总 之须用活水。      6.煮水标准:      A.第一沸:水沸之程度,如鱼目而微有声;使水合乎茶之量, 以盐调味。      B.第二沸:容器之边缘,泉涌如连珠,水泡上升;酌水一瓢, 以竹筷于      水之中心回旋搅和,量粉末,投至水之中心。      C.第三沸:如腾波鼓浪,煮至翻滚;取所酌之水止之,以育茶 之华,并将火移开。   D.过此以后则不可饮用。      7.饮茶之法,趁〞热〞为之,边煮边饮。      以上为陆羽所力倡的『茶道』,也是唐朝时集大成的饮茶方法, 成为我国茶道最原始、最具体的指导原则,然而到宋朝时便革去一大 部份。      (二)宋时的讲究   宋朝饮茶的习惯,基本上固然依循唐时的准则,却从高雅的享受 中去谋求发扬光大,尤其士大夫阶级争相讲究茶品、水质、火候、茶 具、煮法、饮用之效果。此时『饮茶』习惯已成附庸风雅之士聚集的 原动力,藉茶吟咏,各机其妙,甚至评茶论器,名目、花样百出,蔚 成风气,因此『斗茶』也成为我国比赛茶之始。   『斗茶』交战时,以三件事来分优劣:一为茶、二为水、三为茶 具,彼此夸耀其优点(品种、采摘、制作、来源、水质、成份、质料 、特色 ),优则称胜。      (三)明时的改革   可是唐、宋这套饮茶的准则,到了明时,固型茶惨遭潮流淘汰, 改为以散型茶为主,煮茶也改为泡茶,至于过程方面就更见紧缩,只 注重茶品、水质、茶具,其余则不在讲究之列;尤其对水质讲究到极 致,除了使用泉水、江水、井水外,还风行雪水、雨水,甚至于露水 、竹沥水。      民间所盛行之〞功夫茶〞,也是在改良泡散型茶后的产物,且不 再以大壶冲泡,而崇尚小壶泡法(重品茗、忌牛饮);对茶器、茶具 之讲究,要求陶、瓷、紫砂土质良好、制作精巧、造型高雅,因此在 官方及民间的推波助澜下,成就了傲视国际的『陶、瓷艺术文化』, 其中以〞景德镇〞的瓷器与〞宜兴〞的紫砂茶具享誉中外,间接地提 升尔后「饮茶文化」走向精致化与生活化。 ps:绿茶和乌龙茶最和一幽的胃口 附一条:因为水晶已经发过相关的中华茶道篇,所以,一幽在这就不多说了!日本的茶道   (一)茶道之源流   中国茶叶最早传入日本,约在汉代就开始了。唐代,日本僧人来 华,高僧最澄禅师和空海禅师到中国天台山国清寺流学,回国时带回 茶籽栽种于日本滋贺县。宋代,日本荣西禅师两度留学中国,又带回 茶籽,栽种于日本佐贺县。(荣西禅师着有<吃茶养生记>一书,是 日本第一部茶书)。   而根据日本历史中记载:「天平元年(公元729年),圣武天 皇在宫中,召集僧侣讲谈般若经后,有行茶礼仪。」又说:「平安时 代桓武天皇时,传教大师返国,带回茶种,种于比睿山附近地方,是 为日本种茶之始。」虽然历史悠久,却完全变质,与我国古时茶道旨 趣大不相同,日本敢据以夸张『国粹』,傲视西方,理由就在早已彻 头彻尾改变,的确成了『日本茶道』。      (二)茶道之精神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