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月天汉清如练,兰夜私语祭婵娟——汉民族传统七夕节复兴方案
七月天汉清如练,兰夜私语祭婵娟——汉民族传统七夕节复兴方案我们的先人似乎很喜欢仰望夜空,他们望着日月星辰编织着天上人间的旖旎风情。失去仰望习惯的今人们,未必再有心境叹那“倬彼云汉,昭回于天”,于是多年以后,那遥远的故事和那遥远的爱情,读来竟有点恍若隔世。 ? ? ? ? ? ? ? ? ? ? ? ? ? ——题记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 ? ? ? ? ? ? ? ? ? ? ? ——白居易 《七夕》 目录: 一.七夕文化及传说背景 二. 七夕之节物风俗 三. 七夕节的中国爱情文化 四. 七夕节复兴方案设计 一. 七夕文化及传说背景 七月初七日为传统七夕节,夏历七月旧时称为“兰月”,故七夕那天晚上又称为“兰夜”。夏季的星空澄清如水,最适合遐思奇想,上下四方古往今来,可以无边无际。 喜欢仰望星空的民族必然思维深邃、浪漫奔逸。“倬彼云汉,昭回于天”,那条横亘夜空的银色天汉,向来就是华夏先民崇拜的祥瑞,以至后来成为我们这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世界上最庞大的民族的族名。不仅如此,它也成为中国文学系统、神话传说中念念不忘的名词和道具。 七夕文化现象丰富繁杂且流传甚广,特别是优美浪漫的七夕传说,在中国、日本几乎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然而同多数有着古老起源的物事一样,七夕文化内涵,最先起于上古夏人的原始宗教崇拜,融合了天文历法、诗词歌赋、口耳相传,最后才逐步转为我们熟知的文化民俗现象,沉淀为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七夕文化的主体,就是列位于中国四大传说之首的“牵牛织女”故事。 1.牵牛织女传说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恨河梁。 ——魏曹丕《燕歌行》 作为七夕传说的蓝本,牵牛织女及七月初七首先牵扯到上古天文历法及星祀宗教。牵牛织女在具有人格意态前首先是作为二星出现,按照上古神话系统发展规律,先从“星到神”,而后“神到人”,牵牛星又名“河鼓”,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第二宿,有星六颗(正好是希腊神话中的摩羯座六星);与银河另一端的织女星(即天琴座三颗主星)遥遥相望。牵牛星被我们农耕的华夏民族祖先的视为谷物神,织女则传说是天帝之女桑神,谷物神和桑蚕神都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先民极为看重的神祗。七夕之“七”的记日法是夏历的习惯,上古人们祭祀常常选在一七和二七,祭牲仪品数量也常常为七的倍数。 西周的开国使华夏先民逐渐结束了迷蒙的神祗时代,宗教色彩退去后的牵牛织女开始焕炼出人格色彩,同时也逐渐渗入人文浓郁的文学系统。这类作品可上溯到先秦甚至更早。《诗经·小雅·大东》有: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报箱。” 大意是说:银河两岸的牵牛星、织女星,徒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微言大义的后世注解习惯将其作为一首对西周王室怨恨讽刺的诗,刺其虽身居高位,却无恤民之行。这里的织女、牵牛还没什么故事情节,只是有关日月星辰的简单人格化,不过,这颗文化的种子已经开始萌芽了。 “七夕”的节日在战国时期可能就已经有了,据《物原》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秦汉魏晋是神话志怪的大发展的时期,“牵牛织女”的上古神祗在这时化成优美的传说,经过后来的不断丰富,成为中国四大传说之首。 西汉时,织女、牵牛开始有了人的形态,他们的石像遥遥矗立在彼时长安城的昆明池两畔。班固《西都赋》有句:“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他们已从天上来到人间,但仍然远远地隔离在池的两边。这个神话传说的雏形成立于西汉武帝至东汉明帝之间。 爱情的灵感迅速充盈进了这个简单的想象模式,孕育幻化出优美的诗篇和动人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一开始就是以悲剧的形式出现,纵使后世好心的弥补依然无法弥合先天的悲情。《古诗十九首》首先透露了这一信息,见《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问,脉脉不得语。” 这故事在后世的漫漫岁月中酝酿、丰富。到了东汉时慢慢缓和了悲剧的色彩。鹊桥这个非常有创意的元素出现在东汉人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同时还提到了七夕的相会,这就使悲情的故事稍微有了一点安慰,其中有一段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也许是偶然遇见的一只秃头喜鹊所触发的灵感? 牛女故事的爱情情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代几乎发展完备,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天帝似乎是
文档评论(0)